李榮麗
摘? ?要: 教學和科研協調發展有利于高校綜合實力的提升。本文在回顧科研和教學關系演變的基礎上,分析兩者的相互促進關系,并針對出現的教學和科研資源競爭、相互影響甚至阻礙發展的問題,探討相應的協調發展對策。
關鍵詞: 應用型高校? ?教學? ?科研? ?協調發展
一、高校科研和教學的關系演變
在高校發展歷程中,科研和教學的關系經歷了曲折的過程。科研和教學在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中發展。回顧歷史,高校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1]:
(一)科研與教學一體階段
在高校起源至早期高校成立時期,一方面,由于生產力落后及通信不便,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需要通過講學的方式進行傳播和傳承,教學和科研成果在內容上統一。另一方面,受限于早期的科學研究水平,科學研究發展緩慢,不需要專門的機構組織實施科學研究,學術研究的責任自然落在高校的肩上。這一階段的科研與教學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二)科研與教學分離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知識的豐富,早期高校逐步形成以綜合性知識傳授為主、科學研究為輔的發展格局,高校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輔助教學。一方面,隨著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興盛,高校中科研活動被禁錮而逐漸衰退。另一方面,紛紛成立專門從事科研活動的學會等機構,加速了科研從高校中分離的進程。同時,隨著科學雜志等出版物越來越多,科研的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學。科學思想的傳播找到了新的載體,為科研工作者離開高校獨立進行科研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逐步形成“科研在學會,教學在高校”的科研與教學分離獨立發展格局。
(三)科研與教學統一階段
進入現代,隨著大學應該秉承“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理念和思想的興起,由十九世紀初期洪堡所領導的柏林大學將這一理念和思想率先實踐。柏林大學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教學基于科研,科研與教學相互包容、齊頭并進。這種教學理念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引起各國競相效仿。受其影響的典型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取得諸多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成為將科研與教學相統一取得成功的典范。與此同時,該校培養出的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時具備強大的教學能力。科研與教學統一順應了發展的潮流,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科研與教學多元階段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的傳統運作方式和內部活動發生變化,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隨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首先,高等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學術科研型人才,還是培養應用型、職業型普通勞動者。高等教育目標多元化使得高校的科研價值取向逐漸由追求純粹的知識向理論性、應用性、技術性兼顧的方向轉變。其次,科研活動類型逐漸分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究等多種類型并存。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教學和科研不再是簡單的分離或者結合,而應該是多層次發展、多類型并舉、協調的多元化格局。
二、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科研和教學的目標在人才培養方面交匯,從更大范圍來看,科研活動本身即為高效有力的教學形式。科研偏向于追求新理論與應用知識的探索,教學通常圍繞某領域或方向成熟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知識進行傳授。科研的進展將新理論與應用知識逐步推向成熟,使其逐步具備走向教學內容的條件。應用型高校的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2,3]。
(一)科研豐富教學內容
科研項目通常是某方面全面知識的集合,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科研內容有利于改變固有的知識呈現形式,深化教學內容。如果教師沒有通過科研積累教材之外的知識,了解行業發展前沿和動態,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結果是學生失去對所教內容的興趣,難以充分掌握課程內容。而科研有助于教師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研內容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本學科的進展,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科研常常以提出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這個教學活動的知識傳授互補,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研激發學生創新
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對其教學的影響不限于課堂內容講授,體現在培養學生實際創新能力方面。教師有科研項目,有些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研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將教學內容和科研實際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學生在知識儲備上欠缺,但思維活躍,提出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受固有知識羈絆。同時,學生有畢業論文的要求。學生在教師從事的科研項目中選題,使得選題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在科研過程中,學生經過思考和實際驗證,往往能迸發出創新思維火花。因此,科研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科研提升教師自身能力
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提高理論水平,才能跟得上學科發展趨勢,及時了解掌握國際前沿學科的動態,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只有從事科研,在科研領域跟進探索,才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跟得上科技發展,從而反哺教學實踐。科研是獲得學科前沿有效途徑,教師參與課題,汲取充實自身,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迭代,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科研活動,教師熱衷于追蹤學科前沿,熱衷于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在增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使得教師的素質得到根本性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師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在古代就被發現,并作為文化遺產傳承至今。在高校中教學活動存在狹義的和廣義的之分。狹義的教學活動指的是課堂等學校里的師生雙向活動;廣義的教學活動指的是學校里對學生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是高校的一項基本職能[4]。不管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都以師生雙方的知識和思想交流為主要內容。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對其從事科研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教學對科研的總結升華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對所教內容進行重新梳理的過程其實是對基本原理的再認識過程。教師對內容的梳理總結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從事純粹科學研究難以有結合科研內容對知識不斷總結、梳理和升華的過程。高校的教學活動處在知識不斷迭代發展的前沿,好的教學活動將對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從事科研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大學生在接收新知識方面常常走在教師前面。通過和學生的相互交流,產生思想碰撞,常常可以讓教師從學生身上得到很多新的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闡述原理和方法,教師的思路在闡述中得到整理和澄清。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對于科研來說,起到階段性總結、將科研成果升華的作用。
(二)教學的課程體系為科研注入活力
高校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程及相應的課程體系規劃。隨著對高校畢業生綜合能力的需求牽引,高校在課程體系規劃方面越來越趨于多元和綜合化。這樣的課程體系有利于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藩籬,建立起學科之間的橋梁。在高校中安排這樣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成為交叉學科甚至新學科產生的孵化器。這種稱之為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形式是綜合課程體系規劃下的一種直接形式,其他形式在促進交叉學科或新學科產生方面有著相似的作用。為科學研究打開新的思路,為教師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學活動并非孤立于科學研究,在促進新研究方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應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學發展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職責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目的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技能為主,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就業能力為主要體現。應用型高校的科研應該與辦學目的相匹配,服務于辦學目標實現。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用型高校科研與教學的發展出現失衡的現象,科研和教學的發展出現資源競爭、相互影響甚至阻礙發展的問題,科研與教學的地位逐漸演變成失衡性變化[5]。
(一)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不明確
應用型高校的發展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提高就業能力為主要發展導向,主要發展技術技能型研究,兼顧學術性研究。有側重點地在技術技能型研究與教學上分配資源,不應在學術、技術、技能上無差別資源鋪陳,使重點工作得不到資源傾斜,無法發展成辦學特色。高校發展定位不明確給高校教師模糊的發展指引,產生學生技術技能、就業與否與自己無關的偏見認知,從而在精力分配上失焦。
應用型高校應堅持辦學特色,不求教學、科研、服務社會面面俱到,力求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教師以教學與應用型技術研究為主線,探索高質量課堂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能,在學生技能提升上多下功夫。
(二)社會對應用型高校的評價偏重科研
高校在社會上的評價反映在高校排行榜上,該榜單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高校排行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科研成果產出,與高校教師對科研的精力投入密不可分。各高校處于平行競爭關系,均需要高的社會認可度提高生源質量和發展水平。因此,社會評價從客觀上使各高校重視科研發展,尤其是科研成果的產出。高校教師的精力在科研和教學之間平衡時,自然偏向于科研一方。
應用型高校尤其如此,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生存發展,迫切希望提高綜合影響力。雖然一所高校的綜合影響力表現在方方面面,學校從求生存求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得不更加注重科研的地位,使教學活動放在次要位置。
(三)教師的績效考核偏重科研
在績效考核標準中,對成果數量和質量的考核進行量化處理。對成果數量的考核是無爭議的、明確的,對質量的考核評定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難以量化處理。因此,通常高校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將成果質量評定和取得的項目、發表的論文、獲得的獎勵等科研成果掛鉤,在客觀上造成績效考核偏向科研的導向。
由于績效考核和教師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導致教師對科研的重視程度偏高,投入精力集中。相對的,對于教學的重視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出現應付上課、不愿意上課的情況。學校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加大對教學活動的考核力度,在考核政策上向教學傾斜,劃定教學和科研各自的最低績效,不完成兩者的最低績效,考核都算不合格,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教學和科研之間的差距。
五、教學和科研協調發展對策
教學和科研的相互制約是教育發展螺旋式上升過程中的問題,隨著教學和科研的進一步融合發展,相互包容而相互促進。針對應用型高校科研與教學的地位失衡,可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高校明確定位
從高校的辦學定位中協調發展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在高等教育領域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6]。針對應用型高校,對其定位應該偏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科研和教學應圍繞這一定位。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人員、經費等資源分配將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調動教師從事科研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產生教師在精力分配與高校發展定位相匹配的原生動力。高校定位明確,教師發力準確,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實現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二)加強社會對高校的評價引導
社會對高校的評價囿于各種高校實力的排行榜,該榜單偏重與科研,對應用型高校的評價不利。應用型高校的社會影響應從自身定位和社會貢獻入手,引導社會對自身進行科學評價。應用型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應用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突出特征,應對公眾加強宣傳引導,讓公眾從多維度評價高校的實力,提升認可度。同時,加強教學與科研實力,苦練內功,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讓優秀的畢業生在社會上掀起示范效應,提升綜合影響力。因此,高校應從外在到內在,加強宣傳提升內力,加強社會對高校評價的引導,為發展贏得更大的有利空間。
(三)完善教師評價機制
促進應用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應當不斷健全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在教師職稱評定、考核與獎勵等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方面,需要統籌考慮教學與科研的平衡,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科學評價。結合應用型高校的自身特點,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產出相結合,制定相關評價細則,在職稱評定與績效考核中使應用型高校的教學與科研起同等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教學與科研等效評價機制,讓善于教學與善于科研的教師有同等的晉升和獎勵機會。只有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提高應用型高校的教育質量,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六、結語
縱觀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科研和教學從不分彼此到分離發展再到融合統一。從高校教師角度來看,科研和教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無法分離也無需分離。從培養學生能力的層面,高校教師的科研項目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教師參與科研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有助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和科研的相輔相成,教師從事教學對其科研有促進作用。在應用型高校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科研和教學競爭、相互影響甚至阻礙發展的問題,主要歸因于應用型高校發展定位不明確,社會影響及教師評價引導有失偏頗。應用型高校應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完善教師的科學評價機制,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苦練內功,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投入更多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丁克強,常春圃.關于應用型高校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
[2]劉夢竹,王永鵬,等.從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談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9(36).
[3]王雪嬌,常龍嬌,等.淺談科研對高校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9(6).
[4]李仲軼,寧青青.應用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4(8).
[5]胡愛娜.應用型高校中教學與科研地位失衡分析[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7(25).
[6]胡文靜,滕學英.應用型高校教師如何協調發展教學與科研[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9KJB 610022);三江學院校級科研項目(2018SJK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