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
在自然體驗活動參與模式下,教師能夠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策略,并由走近自然、引導問題、鼓勵質疑等模式去開展教學,從而在自然體驗活動模式下,讓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能夠得到發展。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即是指幼兒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符合社會期望,并能夠自覺成為一名社會所需人才的一類行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體現出的是其對社會的自我貢獻,也是完成社會化發展的一大重要指標。根據當前的幼兒園課程教學改革現狀,教師可通過自然體驗活動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各類知識的學習特性,幫助幼兒融入社會,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走進自然,
開展多形式的親社會活動
通過自我體驗發展,能夠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其創造意識也會變得更強。在大自然中存在著很多對幼兒能夠起到指導作用的素材。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走入自然,開展多形式的親社會活動讓幼兒敢于在課堂上表現自我。對大自然的親自體驗過程,能夠增強幼兒的探索發展熱情,讓幼兒主動愿意在探索過程中梳理所學習到的知識。
例如在春天來臨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戶外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觀察。了解這些植物的生長過程,分析植物的形態。這樣能夠調動幼兒的觀察積極性,讓很多幼兒愿意在課堂上觀察探索,形成幼兒獨特的觀察理念。教師可設計走入自然的環節,通過開展多形式的親社會活動,讓幼兒了解社會發展的各項內容。在活動規劃期間,教師要多鼓勵幼兒分析自然界的事物,并要求家長帶領幼兒每周開展一次外出活動。幼兒通過參與親社會行為,認真觀察自然界中的事物,獲得觀察后的成就,并且幼兒的視野也會變得更為寬廣。在植樹節期間,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參與植樹,培養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良好習慣。
提出問題,
培養幼兒的親社會意識
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非常重要,教師應注意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對幼兒貫徹正確的學習觀念,為幼兒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幼兒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矛盾,這時教師不能因為矛盾而喪失教學的信心。通過問題的提出,能夠讓幼兒敢于在自然活動體驗過程中拓展能力。必要時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給予幼兒點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例如在去動物園觀察大熊貓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了解大熊貓的形態特征。很多幼兒雖然覺得大熊貓非常可愛,但是他們卻并不知道如何用語言去描述大熊貓的外形。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例如:“同學們,快看大熊貓身體上的顏色似乎有一些不同,哪位同學能夠說出大熊貓身體顏色的構成狀況呢?”這能很好地激活幼兒的學習思維,讓幼兒在課堂上躍躍欲試。幼兒與其他的伙伴展開了交流,得出了大熊貓身上既有白色又有黑色,這些白色和黑色是均勻分布的結論。在問題引導過程中,幼兒能夠親自感受社會中的一些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教學模式,抓住自然體驗課堂開展關鍵,培養幼兒的親社會意識。
鼓勵質疑,
促進幼兒親社會能力發展
親社會行為包括兩大部分:個人的行為以及社會公德對保護環境的行為,是每一位幼兒都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在自然體驗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幼兒的成長特點,鼓勵幼兒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理順自身的發展思路,分析探索重點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公園游玩,為幼兒講解梧桐樹、杉樹、松樹、白樺樹等樹木的區別。幼兒到公園之后,一下子就被這些種類繁多的樹木吸引了,他們非常興奮,想要知道這些樹木是怎樣長成如此巨大的。教師可讓幼兒針對亂砍濫伐以及隨意踩踏草地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然后告訴幼兒一些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讓幼兒做到垃圾分類、植樹造林、綠色出行。通過自然體驗過程,能夠促進幼兒親社會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園階段的課程開展過程中,通過自然體驗教學,教師可讓幼兒在課堂上了解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過程。在自然體驗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通過走進自然、引導問題、提出疑問等策略開展教學。在關注幼兒親社會能力發展的情況下,教師應注重親社會能力發展特點,讓幼兒自覺思考所學知識,促進幼兒親社會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張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