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劉潤楠
摘要: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由政府主導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笆濉睍r期,江蘇基本建成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做了積極探索。本文總結了江蘇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經驗,并對下一階段的公共文化建設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公共文化;文旅融合;經驗總結;展望
中圖分類號:G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16-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4
深化文旅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文旅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這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江蘇在公共文化助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從公共文化服務的視角來看,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進一步深化文旅時代的公共文化建設,主動探索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為文旅的融合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一、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文獻回顧
(一)公共文化空間具有旅游屬性
研究肯定了公共文化空間具有旅游潛力。如覃兆劌[1]20-211認為檔案館選址、建筑風格注重文化品味,與地方文脈環境相協調;余璐[2]1-4等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檔案館等需要成為旅游景點,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關注和保護;連麗陽[3]66-68等認為檔案館選址或現代檔案館建筑都具有地區的歷史與精神風貌,能以外形特征吸引游客。
(二)公共文化建設對文旅融合具有保障、補充作用
金武剛[2]55等認為公共文化服務具備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設施空間和文化資源。在服務方式上,公共文化機構可以在保持原有服務基礎上實現拓展延伸,探索與旅游相結合的場景式、體驗式的服務。李茜[4]105-108認為公共文化建設可以塑造城市和旅游景區的文化形象,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可以為旅游景區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服務。宋瑞[5]2認為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能夠滿足本地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可為游客體驗異地文化提供重要載體。陳慰等[6]41-42指出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路徑,集中體現在基礎性支撐方面,具體表現在公共文化擴展和充實了文化和旅游的設施基礎、豐富和增強了文化旅游的傳播能力。
(三)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途徑
金武剛等[2]55-56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1)將公共文化機構的設施空間打造為旅游目的地;(2)利用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研發適合旅游需求的文創產品;(3)拓展公共文化機構的旅游信息咨詢服務;(4)組織策劃適合旅游特點的文化活動。李國新等[7]31-33認為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切入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嵌入旅游景區、線路、住地、交通服務區域等;(2)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融合;(3)公共圖書館開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務;(4)博物館、非遺傳習場所與研學旅行相融合;(5)群眾文化活動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城市文化品味;(6)串聯標志性文化設施,打造旅游路徑。宋瑞[7]2提出將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試點同發展旅游有效結合;在文化公共服務設施中豐富旅游和教育功能;推動城市書房、特色圖書館以及流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將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公共服務設施與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整合等等。李茜[6]107-108認為有關部門要在明確公共文化服務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定位的基礎上,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加強資源整合、創新體制機制、強化保障等實現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對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推動作用。
目前,關于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研究不多,研究學者都肯定了公共文化在助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公共文化設施、空間和文化資源等對文旅融合發展有補充、保障和促進作用。相關研究比較集中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途徑方面,部分觀點比較一致:一是充分挖掘公共文化機構的旅游功能,主要是圖書館、博物館;二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嵌入旅游相關環節;三是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旅游公共服務整合。關于如何開發利用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如何挖掘文化館、美術館、非遺場所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旅游潛力,如何提高公共文化為文旅融合服務的智慧化水平,鄉村公共文化與旅游如何融合發展,社會力量如何參與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等議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江蘇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經驗
(一)出臺促進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
為了迎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需求,江蘇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同時,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公共文化基礎。2012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提出將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為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奠定了公共文化服務基礎。2015年的《關于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2016年的《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都在不斷地完善我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公共文化基礎。
二是挖掘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進行創意開發,推動公共文化場館旅游等。2011年,《關于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宮和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2015年,《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提出地方政府結合各地實情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免費提供服務項目。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公益性文化單位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藝演出、陳列展覽、廣播影視節目、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2016年,《關于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意見》中提出充分利用文物古跡、影視基地、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特色書屋等公共文化場所和文化創意園區研創旅游產品,發展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文創產品開發水平。2020年,《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文化遺產地和各類文博場館優化旅游功能,支持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游,創設一批可作為非遺體驗場所和旅游目的地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二)深挖文化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文化旅游
我省各地以當地文化元素為肌底,形成了一些知名文旅品牌,包括揚子江名城之旅、大運河文化之旅、東黃海生態之旅、江蘇紅色文化之旅等主題產品。
我省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8個地級市,每個地市都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包括運河歷史文化、運河漕運文化、運河紅色文化、運河建筑遺址、運河飲食文化等等,打造了運河觀光游、運河人家游、運河度假游、宗教文化游、運河風情游等運河文化旅游項目。同時,省內形成了四大文化旅游區:一是楚漢文化旅游區,擁有戰爭遺跡、革命紀念地、災害見證、古墓葬、古文化遺址、王侯將相遺跡等特色資源,主要發展兩漢文化游、國防教育游、災害考證游、文化考察游、名將尋蹤游等旅游項目;二是淮揚文化旅游區,以名人遺蹤、文學藝術、民間工藝、民俗飲食、文古跡等特色資源為基礎,主要發展名人遺蹤游、文學藝術游、民間工藝游、民俗飲食游、文化古跡游等文化旅游項目;三是金陵文化旅游區,以名勝博物、古文化遺址、六朝遺跡、都市風情、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特色資源為基礎,主要發展秦淮人家游、古都遺跡游、六朝文化游、江蘇博物游、都市觀光游、修學考察游、會展商貿游等文化旅游項目;四是吳文化旅游區,以古典園林、水鄉風情、古鎮風貌、錦山秀水、吳地風俗、文學藝術等特色資源為基礎,主要發展園林文化游、江南水鄉游、民俗節慶游、修學考察游、主題公園游、休閑度假等文化旅游項目。
(三)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場館旅游
據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2018年度)統計,2018年末,全省博物館共舉辦陳列展覽2095個;全省文化館組織品牌節慶活動421個,組織文藝活動13201次,參加人次993.76萬人次;全省美術館舉辦展覽757個,參觀人次達437.09萬人次。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工作進一步深化,2018年,文化館文化服務惠及人次3378.25萬人次,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活動參加人次225.36萬人次,免費開放的藝術展覽創作機構參觀人次591.83萬人次。
2019年,南京博物院攜手蘇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無錫博物院、鎮江博物館等省內9家代表性博物館,形成聯動,推出“博物館奇妙夜”主題系列活動。上海、南京、蘇州三地的博物館還聯手推出了“藝游江南”旅游線路,打造長三角城市博物館展覽、教育、研學一體化聯動。“文化無錫“”文化鎮江”“南京市文化館”等市級公共文化云平臺整合了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文化無中心、文化廣場、故居和劇團等眾多文化場館資源,開設了包括文化地圖、活動預告、場館預約、在線展覽、在線鑒賞、文化非遺、文創商城、文化志愿服務等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推動了文化場館旅游。江蘇參與錄制《國家寶藏》《贏在博物館》《國寶會說話》,創新“博物館+廣播”活動方式,南京博物院聯合抖音、淘寶等社會力量開啟線上“直播”,進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對宣傳我省文化場館旅游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南京圖書館推出的“文化走讀”服務品牌活動,順應新時代讀者個性化的閱讀需求,讓書籍中的文字“活”起來,“閱讀+行走”的閱讀方式是強化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融合的一次大膽嘗試。
(四)拓展城區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城市旅游
鎮江的鳥巢書屋、泰州的書香公交、南京的書香公園、鹽城的鹽瀆書吧、南通的韜奮書吧、徐州的向日葵讀書點、揚州的24小時城市書房等各種獨具城市特色的閱讀空間展現在人們周圍,讓江蘇變成了一間10萬多平方公里的“大書房”,這些公共閱讀空間在為老百姓提供閱讀服務的同時,也承擔了向外地游客宣傳城市、推介城市的職能,成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承載城市文化的會客廳。
南京1913藝術街區的國民小劇場自2017年投資建設以來,共承辦演出活動500余場,觀眾累計超8萬人次,擁有觀演粉絲微信群60余個,觀眾輻射南京以及華東區域,商業演出上座率平均達90%以上,還有紫金山腳下的TPM紫麓戲劇空間、華彩天地大視界親子微劇場……成為了一個個網紅打卡點、文旅新地標。
(五)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推動鄉村旅游
據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2018年度)統計,至2018年,我省建成了1264個綜合文化站,其中鄉鎮文化站877個;有19719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其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371個。江蘇省各地依托傳統村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整合當地的特色農業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靜謐的山水環境等資源,推動了集鄉村風情觀光、農業深度體驗、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靖江西來鎮自古以農立鎮,注重把農耕文明遺存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打造的西來農耕文化陳列館對外來游客頗具吸引力,國外的游客都經常駐足觀賞。邳州市授賢村將“崇禮尚賢”作為村莊精神,以孝道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主基調,同時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的挖掘、保護和利用,依托銀杏湖景區建設,打造了孝心廊、孔子沐浴池、萬畝花海等景點,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南京市溧水區李巷村以“紅色李巷”為主打發展鄉村旅游;常州市城西回民村依托少數民族文化打造民族風情特色鄉村旅游;東臺市甘港村的中國東臺村史館是全國首個以中國命名的展現農村發展歷史的展覽館,以“一館三園”再現村之歷史、農之風物;泰州市東羅村致力打造具有里下河特色的水鄉農耕鄉村文化品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不斷完善,賦予了鄉村旅游鮮活的主題內容,一村一品打造了江蘇鄉村文旅特色品質游。
三、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展望
目前,公共文化建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在助推文旅融合過程中缺少政策的指導和規范,影響了公共文化作用的發揮。相關部門要出臺完善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對文旅融合的保障、補充作用,增強不同部門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充分發揮政策規劃的引導作用,推動公共文化在一些新領域與旅游融合的實踐探索。尤其需要加快公共文化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引進社會力量參與等政策的制定出臺落地。
經濟發展、城鄉二元結構、財政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對文旅融合發展的推動作用。一些區域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公共文化投入不多,文旅融合發展的資源儲備比較少,影響了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進程。在文旅新時代,公共文化建設在考慮標準化、均等化的同時,也應考慮旅游需求。大資本對文旅融合發展的推動固然重要,但創意和創新才是關鍵因素。尤其是一些經濟水平不高的地區,要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機,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轉化,充實公共文化內容,與旅游融合打造文旅精品,從而提高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省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公共文化建設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淺嘗輒止,有些地方存在復制、模仿甚至照搬的問題,地域特色不明顯,沒有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美好局面。相關部門要對全省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梳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避免千篇一律的資源開發。要深入挖掘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公共文化內容,潤澤旅游的文化底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
除了博物館,其它公共文化文化場館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效果甚微。一是意識層面對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二是文化場館的內容和服務供給缺乏創新和創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一方面要強化相關部門管理者推動公共文化為文化旅游服務的意識,并通過績效考核等輔助手段督促其落實到文化場館的運營管理中去;另一方面要主動了解文化旅游的需求,鼓勵跨界合作研發,不斷創新公共文化場館的旅游內容和服務供給。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探索比較有限:服務范圍小、人群覆蓋窄、形式單一。要積極借鑒國外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經驗,公共文化場館要主動探索通過公共文化空間拓展自身服務功能,同時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空間運營,增強公共文化內容和服務的旅游功能。
大部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硬件建設不錯,但是設施、人員、服務如何去滿足旅游的發展需求,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將基層重點區域的旅游服務中心和文化服務中心整合統籌運營,對中心的人員和功能進行文旅專題改造和培訓,強化其綜合服務能力。一些重點鄉村旅游區域的公共文化建設尤其要明確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重點,將公共文化建設與鄉村文化旅游的需求相結合,深挖本地農業農事農俗的特色資源,通過公共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社科聯2019年課題“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9SSL100。
參考文獻:
[1]覃兆劌.談談檔案館的旅游潛能[J].浙江檔案,1997,(1).
[2]余璐.論以檔案文化價值為核心的檔案館旅游[J].蘭臺世界,2013,(11).
[3]連麗陽,陳小燕.檔案館與旅游業的互利關系及其工作啟示[J].宜春學院學報,2014,36(4).
[4]李茜.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的問題與思考——以河南周口、濟源兩地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8).
[5]宋瑞.公共服務體系如何滿足文旅融合新需求[N].中國文化報,2019-01-12,(7).
[6]陳慰,巫志南.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改革”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9,(4).
[7]李國新,李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