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生 陳大倩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于2016年底在我國發行,該法律實施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加合理有序地建立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在新時期更好滿足民眾對于多元文化的需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起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提升公民核心素養。在整個過程中,文化館的建立是關鍵一環,文化館建設質量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科學穩定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必須格外重視文化館在新時代下的進步與發展。本文從文化館含義及其在公共文化體系中的作用入手,探究新時期文化館建設發展現狀,進而探究《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助推文化館工作機制創新策略,以期提升文化館工作質量,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館;工作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2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7
一、前言
在當前時代下,文化對于經濟等的助推作用逐漸得到廣泛承認,文化的發展質量對于國家整體發展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就我國而言,若想實現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就應以文化館作為宣傳的重要一環,全面提升社會文化質量,實現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1]。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對于經濟健康發展、現代化穩定推進有深遠影響。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6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并于2017年3月1日期施行,湖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于今年9月表決通過了《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辦法》,同期,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啟動全方位的實施辦法學習宣傳系列活動。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不斷深化落實的今天,各級文化館應以我國社會性質為基礎,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帶來的新機遇及新挑戰,通過完善自身工作機制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二、文化館含義及其在公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館含義
文化館簡單而言就是指文化活動開展場所,向全社會開放,主要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提供實施各種文娛活動的場所和條件,進而實現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文化氛圍的營造[2]。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群眾對于文化館的需求及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各地應以當地群眾實際需求為基礎實現更加多樣、大規模、設施齊全的文化館的建立,以此實現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發揮自身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文化館在公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據關鍵位置,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意義。在文化館中,大多數文化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借鑒其中優秀成分,對其實施整理和保存,進而實現文化的選擇性傳播和交流,這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帶動有極為關鍵影響[3]。另外,文化館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和組織的基礎,對于群眾實施文化探索和文化創造有鼓勵作用。在社會主義發展大背景下,文化館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有利于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自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行以來,文化館在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文化強國的建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群眾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都有極為關鍵的作用。
2.有利于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對于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有了更高質量要求,而在其中,文化館的建立和發展是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必須充分重視文化館的高質量建立,以文化館為重要場所對優秀文化進行及時宣傳。目前,全國各地均進行了文化館體系的建立,80%以上的省市實現了文化館的建立和覆蓋,相關部門必須以文化館為基礎,通過建立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全體國民提供優質文化服務,實現國民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立,這對于經濟、政治發展同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3.有利于組織和創造多元文化活動
文化館職能較為多樣,各級相關部門要以文化館為基礎,通過已有文化館職能進行具有創新性的文化服務的構建。對于文化館來說,定期組織文化活動是其關鍵內容之一,這對于群眾文藝創作動力的激發及創作活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可以更好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要更好發揮自身組織創造職能,引導群眾開展多樣文化活動,激發全民文化創造意識,通過文化館與群眾間聯系的加強,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地實施文化傳播和拓展,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實現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三、新時期文化館建設發展的現狀
(一)行政管理機制靈活性不強
無論是省級、市級抑或是縣級,文化館為保證文化館正常運作和發展在管理過程中都會以實際發展需要為基礎實施相應規章制度的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在維護文化館正常運行、促使其健康平穩發展中不可替代,但是規章制度的系統化建立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5]。在其中,行政管理靈活性不足就是極明顯的弊端之一,靈活性缺乏會對文化館其他積極因素的發揮起阻礙作用,不利于文化館創新性發展。
(二)相關工作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在其中占據主要位置,因此獲得了全社會更大范圍的關注,群眾對于文化館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而在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綜合專業能力不夠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發展速度較快但與文化館相關的專業人員供給卻存在不足,文化館內存在較多由其他崗位調動至此的人員,對于工作內容等了解度不高[6]。與此同時,文化館在進行人員招納時設置的招考方式和條件重筆試、輕面試,且存在人員配備不合理等問題。文化館各項工作專業性偏高,對于專業人員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若人員專業程度不高、綜合專業能力不強,則難以滿足文化館在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文化館服務水平也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提升。
(三)文化館建設缺乏創新性
文化發展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因此各省市文化館也在政府支持下獲得極大發展,但是總體而言,文化館建設過程中創新性缺乏的問題逐漸顯露,呈現封閉保守狀態。創新管理的缺乏使得文化館發展缺乏活力,且無法適應新時代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因此文化館發展質量難以提升。
(四)工作執行力不足
我國在文化館建立方面分為各層級,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系統性較強,這對于基層文化建設目標的完成以及群眾文化素養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但是人員綜合素質不強致使工作能力不強,對于上級文化館指令無法有效執行,這會使得斷層的產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質量無法有效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助推文化館工作機制創新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館的綜合發展能力
文化館工作機制的創新以及整體質量的提升離不開自身綜合發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文化館一方面要實現科學選址,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群眾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務,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文化館工作機制針對性,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指導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文化館需要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依托,有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在尊重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相關制度的調整落實各項發展目標。
(二)提升文化館的綜合服務能力
文化館工作機制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文化服務,因此應從此方面著手,探究高質量工作方法。文化館可提升工作針對性,若周邊老年人居多則可將養老服務、京劇、茶藝等納入活動策劃;若年輕人為群眾主體則應將更多互聯網技術融入至工作機制中,提升服務現代化水平[7]。
此外,為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館還可在傳統節日中搭建傳統習俗體驗平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館工作機制可行性。
(三)提高文化館的執行力
文化館執行力的提升是實現工作機制創新的關鍵,對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創新思維為引導,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依托,不斷促進文化館與時俱進發展。不僅如此,文化館還要建立起良好獎懲機制,以制度調動人員工作積極性,將群眾投訴率、人員工作態度以及活動策劃質量等與人員薪資掛鉤,激發人員工作主動性[8]。
(四)提升文化館人員的綜合素質
文化館工作說到底是人的工作,因此若想實現工作機制創新,文化館就必須首先實現員工專業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充分認清高質量人員對于文化館整體發展的助推作用,在工作中加強創新思維的引導,通過各項培訓活動提升人員專業知識掌握能力,以此為工作機制創新提供人才動力,保障文化館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更好為群眾服務。
五、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于2016年出臺并于2017年正式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推行實施有效彌補了我國文化發展在立法中的空白,對于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有極為關鍵的作用,為各項文化工作的有力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必須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指導下實現工作機制的創新,貫徹落實法律法規,以當地實際發展需要為基礎,構建高質量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成成.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探析——以秦皇島市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例[J].傳媒論壇,2020,3(07):144-145.
[2]趙晶瑩.理念、價值及其可能限度——文化哲學視域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再解讀[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02):5-11.
[3]關于市政府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情況及其報告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的評估意見[J].中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19(02):91-92.
[4]林華,楚天舒.我國公共文化法律有效實施的思考——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為中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04):12-28.
[5]劉坤,董媛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背景下的讀者權利研究——基于圖書館建筑功能設計的視角[J].當代圖書館,2019(01):4-6+35.
[6]孟文玲.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實踐與思考——以焦作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308-309.
[7]甄利華,李德勝.《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與《公共圖書館法》視野下的我國公共圖書館法制建設[J].圖書情報導刊,2018,3(05):5-10.
[8]周亞,殷靜雯.方志館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路徑研究——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視角[J].上海地方志,2018(02):17-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