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能注意物體比較明顯的形狀特征,能感知和發現常見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畫出或拼搭出該物體的造型”。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有很多,幼兒對圓形的物品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讓幼兒收集了很多圓形的低結構材料,如:光盤、蛋糕盤、瓶蓋、紐扣、豆子等投放在各個區域中,目的在于讓幼兒通過尋找、收集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探索各種圓形事物的特征,讓幼兒了解圓形的物體在生活和游戲中的廣泛應用,能夠在游戲中運用低結構材料掌握數學知識。
幼兒對圓形并不陌生,生活中到處可見圓形的物體。圓圓的呼啦圈、圓圓的飛盤、圓圓的太陽、圓圓的車輪……幼兒園里有圓形,馬路上有圓形,大自然中有圓形,圓形在幼兒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幼兒對圓形的物品總是充滿好奇,他們常常吃著餅干,興致勃勃地談論著自己餅干的形狀,還會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老師,我的餅干是圓圓的,像輪胎一樣,還可以往前開呢”。我們針對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并且收集更多圓形的低結構材料,把這些材料投入各個區域中,讓幼兒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圓形。通過尋找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能夠引起幼兒關注圓形,激發幼兒對圓形的興趣,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探究圓形的特征,在活動中更好地運用圓形的低結構材料。
圓形玩“動”數學
在集體活動中運用圓形的低結構材料能夠讓幼兒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健康活動《看誰夾的快》中我們提供了很多廢舊的毛球、一次性筷子,讓幼兒通過“筷子夾夾夾”練習了夾圓形物體的技能,并在夾的過程中提高了幼兒數數的能力。再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運用蒙臺梭利的紅黃藍構成裝飾圓形蛋糕盤,并運用數學中排序的核心經驗,讓幼兒用紅、黃、藍三種顏色有規律地涂色。運用生活中圓形的低結構材料,如光盤、蛋糕盤、彩色紙、毛球等,讓幼兒進行手工制作,在制作過程中掌握對稱的規律,在圓形的拼插拼搭中感受整體部分的關系,積累整體與部分大小、關系的經驗。
圓形玩“活”數學
我們還把圓形的低結構材料投放到了游戲活動中,運用生活中圓形的材料,如:紐扣、豆子、毛球、乒乓球、蛋托等進行數學核心經驗的鞏固和練習。
例如數學區:“種花”運用圓形的紐扣操作練習,讓幼兒能夠順序和倒序排列10以內的數;“球球找家”運用圓形的廢舊瓶蓋,讓幼兒排列區分并指出前后里外的空間方位;“占地盤”運用圓形的毛球和蛋托,讓幼兒練習7以內的數數;“串項鏈”運用2~3種顏色的紐扣,讓幼兒有規律的交替排序。
例如生活區:幼兒運用圓形的低結構材料如紐扣、豆子等練習生活技能,并掌握數學核心經驗。串珠子讓幼兒練習2~3種顏色有規律地交替排序;團成圓形的襪團讓幼兒匹配相同的花紋或顏色,學習分辨一雙、一副,練習量詞的正確運用;和紐扣讓幼兒掌握顏色的一一對應;夾豆子讓幼兒練習10以內的數數。
例如科學區:讓幼兒排列圓形糖果,觀察糖果遇水融化的狀態;讓幼兒吹泡泡并觀察泡泡的數量、大小;讓幼兒觀察廢舊乒乓球制作的小船在泥工板上旋轉的快慢和方向;讓幼兒運用天秤把圓形的生活材料進行稱重比較,更好地學習數學相關經驗。
圓形玩“好”數學
為了更好地運用圓形的低結構材料玩“好”數學,我們把圓形的低結構材料融入環境創設中,讓幼兒通過創設環境感知圓形的特征,感知環境布置中數學的基本規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不僅是美化教室,應該是幼兒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也是信息與經驗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為了有效發揮主題環境的作用,讓幼兒更好地在環境中“玩”好數學,我們和幼兒一起動手,設計布置主題環境,讓幼兒在勞動中發揮自主能動性,體驗成功感與自豪感,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我們利用班上幼兒帶來的各種圓形的低結構材料,通過主題環境創設與區角活動的有機整合,推進主題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
圓形的低結構材料玩轉“數學”,在活動中我們更注重幼兒的操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材料,讓他們自由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還把圓形的低結構材料投入集體活動、戶外活動、區域活動和家庭活動中,讓幼兒在活動中進行探索,掌握多種數學核心經驗,在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和關系領域都能涉及圓形的各種低結構材料,讓圓形的低結構材料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創新。在活動中,幼兒已經感知了圓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了圓形在生活和學習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并激發了幼兒用簡單的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透過圓圓的外表、數量等的運用讓幼兒感知體驗在數學活動中的深層意義。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暨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