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雯
隨著環保意識與國民素質的提升,我國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工作。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正式實施,上海率先成了生活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根據國家規劃戰略,2020年我國地級市以上的城市都要開始布局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僅要從年輕人開始做起,也要著重對幼兒的觀念培養,結合國家政策要求,要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垃圾分類教育。
國內幼兒園垃圾分類
教育現狀
上海成為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后,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幼兒園都對垃圾分類開展積極的行動。很多幼兒園積極開展幼兒園環保教育課程實踐教研活動,并且都開始開設環境保護專項課程,從框架到實踐開始推行幼兒環保觀念教育。幼教工作從引導小朋友認識垃圾開始,再到給小朋友講解不同垃圾分類的原理與處理過程,潛移默化地教會小朋友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并且養成相應的習慣。當然,與一些環保教育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們國家幼兒的環保教育工作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從整個教育課程標準到具體的實施上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幼兒園垃圾分類教育的
實踐措施建議
(一)課程中加入“垃圾分類”因素提升幼兒環保意識
幼兒園小朋友通常不能直接理解專業詞匯,但是他們能通過抽象的語言和生活參照對照晦澀的概念。如教師在具體的環保教育實踐中,可以將“我們和大自然”“有用的垃圾”“節約用水”“新鮮空氣”以及“藍天白云”等概念穿插入每日和小朋友的游戲與交流中,為整體教育搭建基礎框架。
同時,“垃圾分類”的主題活動必不可少,可以采用一日游園的形式,鼓勵將小朋友分組,每一小組通過擺攤的形式代表一種垃圾類型,收集生活中的同類型垃圾,然后帶領各個小組之間交流垃圾的來源、收集垃圾的過程以及垃圾分類情況等知識。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除了定期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加深幼兒的環保意識以外,還可以通過游戲等實踐活動培養幼兒垃圾分類的習慣。如結合家長開展廢物再利用的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利用身邊的廢棄垃圾進行二次創造,如用易拉罐做風鈴,用廢紙做剪紙畫等。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起到宣傳環保概念的作用,也能大大拉近親子關系。另外,在日常的幼兒園生活中,可以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垃圾分類,如中午的餐食吃過以后,引導學生對食物包裝垃圾進行垃圾類別的識別,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扔進相應的垃圾桶,可回收的垃圾進行簡單的清潔處理后也放入相應的垃圾桶。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中處處都能接觸垃圾分類以及環保的實踐工作,潛移默化中能夠形成對環保觀念的認同,繼而養成更多環保的生活習慣。
(三)通過幼兒園將“垃圾分類”的觀念傳遞到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反過來,孩子也是父母成長的重要因素,幼兒通過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與觀念帶回家庭,也是促進垃圾分類家庭化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教師在與家長日常溝通時,可以讓家長引導幼兒在家里也進行垃圾分類的實踐,幼兒學習的同時也加深了家長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如,學校可以設立回收箱,家長配合工作,讓小朋友不定期從家里帶來可回收的物件進行分類,然后學校將表現良好的學生評選為“垃圾分類小能手”,鼓勵小朋友的積極性。
垃圾是不會說話的財富,人類好好利用垃圾就能變廢為寶。環保概念的深入人心不僅僅依靠法律法規對成年人的約束,也需要從幼兒教育開始根植垃圾分類的意識。在當前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的大環境下,通過開展幼兒垃圾分類教育,不僅讓孩子受益終身,也能通過孩子的教育工作將垃圾分類理念傳到各個家庭,通過各個家庭的共同努力,讓環保行為為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
(作者單位:
昆山高新區西塘幼兒園(虹祺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