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晴晴
家園共育是基于新時代教育觀念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過發揮家庭和幼兒園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強化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實際效果,并為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本文以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為基礎,探討了如何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耐受挫折能力,提出提高幼兒耐受挫折能力的相關措施。
幼兒園是幼兒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不同家庭的幼兒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庇護,在幼兒園里開始獨立地與其他幼兒和教師進行交流。比如同伴間會發生互相爭奪玩具的情況、在課堂上需要遵守紀律、與他人交流時要懂禮貌,這些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來說都是新奇的體驗。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與挫折,這些困難與挫折雖然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但是最終目的卻都是推動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便是幫助幼兒正視挫折,并逐漸培養幼兒的耐受挫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最終成長為一名能夠正視困難、積極應對且對社會具有貢獻的人。所以,幼兒園與家庭必須各自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并將其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然后兩股凝聚教育力量,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提高幼兒耐受挫折
能力的必要性
挫折可以刺激人成長,也可以使人喪失信心。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開展耐受挫折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度”。首先,面對挫折時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幫助孩子們戰勝挫折的首要步驟。其次,根據挫折類型判斷并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戰勝挫折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當前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內容。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家長及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為了能夠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都會在孩子面臨挫折之前解決所有問題,并且認為避免孩子與挫折直接接觸,便可以為孩子未來發展提供更穩定的環境。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將這種行為放在教育層次進行思考,這種行為不僅無法加快孩子們的成長速度,甚至還會由于過度安逸的環境,使他們在未來面對挫折時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培養并提高幼兒的耐受挫折能力已然成為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教育工作,便需要家長和教師同時發揮其教育作用,以此來為孩子們未來更加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家園共育,提高幼兒
耐受挫折能力的措施
(一)實施正面引導
幫助幼兒正確地看待挫折并正視挫折在自身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實際作用,可以為開展耐受挫折教育提供可靠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由于年齡尚小,所以大多都不具備正確、全面的認知能力,甚至還有部分幼兒仍然對家長和教師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面對這些幼兒,如果采取強硬的教育手段,那么不僅無法獲得預計教育效果,甚至還會激起孩子們的逆反和抗擊心理,所以面對幼兒只能選取最易于他們接受的教育方法。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主人公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并最終獲得勝利的童話故事,并將這些童話故事以朗讀或圖畫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為他們樹立起面對挫折毫不退縮的初步認知。其次,家長也要配合教師開展的各項教育工作,在假期或閑暇時間陪伴孩子觀看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動畫短片,并在動畫結束后與孩子一起探討動畫中蘊含的主要思想和精神。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使孩子們獲得來自動畫的樂趣,還能使他們在潛意識中培養起時刻準備迎接挑戰的精神,最終達到強化自身耐受挫折能力的效果。
(二)樹立良好榜樣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最擅長的技能就是模仿,而家長和教師作為幼兒接觸最多、最親近的人,同樣也是受到幼兒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在培養孩子耐受挫折能力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必須以身示教,時刻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時時處處為孩子立好榜樣。比如,家長與教師在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時,需正確、積極的應對,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向孩子講述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此外,家長教師應當加強對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行為的觀察。注意幼兒同齡伙伴的表現情況,并將其中的好榜樣介紹給孩子,從而使他們能夠從身邊的同伴身上學到積極面對挫折的經驗。除此之外,幼兒的身心發展尚不成熟,所以對外界的感知力也會較成人相比更加敏感,所以家長和教師在處理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時,首先要以足夠的耐心看待問題,之后再采取恰當的方式引導幼兒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同時,需要家長和教師特別注意的是,教會幼兒掌握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使幼兒養成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和良好習慣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善于與兒童溝通,共同戰勝挫折
當幼兒遇到挫折的時候,一般會產生失望、傷心等悲觀情緒,若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很可能對幼兒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當幼兒遇到挫折后,教師與家長首先需要與幼兒進行溝通,耐心地聽他們傾訴,然后在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正視自己,能客觀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通過傾聽,家長與教師能夠對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從而幫助幼兒樹立較強的自信心。此外,家長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設相應的情景,讓幼兒能夠再一次體驗挫折,使他們都能夠在鍛煉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質,最終能夠在面對挫折時能夠堅強地面對。
(四)合理掌握難度
過度的挫折往往更容易擊垮人的內心。這句話本就適用于各階段的人群,所以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挫折,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耐受挫折能力。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和家長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要合理把握挫折教育的難度和深度,避免由于過度挫折而沉重地打擊到幼兒的內心,并使其誘發不良的心理問題。同時,挫折教育的具體難度還需要結合幼兒實際的心理狀態以及可承受能力的大小來設置。也就是說,當幼兒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遭受挫折時,教師和家長要積極耐心地結合幼兒面對挫折時的具體情況,幫助幼兒進行梳理和引導,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對待挫折產生消極心理。最后,教師和家長在開展挫折教育時,要明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學生面對更多挫折與困難,而是使他們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挫折時,仍然能夠保持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
(五)家園共同開展合作教育活動
南京師范大學孔起英教授對家園共育合作教育活動進行了簡單的分類。第一類是以幼兒園為核心的教育活動。比如,幼兒園可以建立家長聯系冊,與家長進行定期的交流,有計劃地進行家訪,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幼兒學習成果展覽會等,讓家長能夠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來。通過開展此類活動能夠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幼兒園內的表現情況,根據幼兒與同學間的交流預計幼兒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從而能夠及時為幼兒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開展以家長為核心的親子教育活動。家長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擔任著不容替代的角色,因此必須要發揮出自身的教育作用。比如,通過開辦家長會,設置家長園地與家庭互動小組等,讓家長能夠互相交流育兒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尋找出幼兒面對挫折時的普遍表現,然后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師的合理意見下探討解決辦法。
在幼兒時期著重于培養和提升幼兒的耐受挫折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構筑起更加強大的內心,并為他們未來健康穩定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對此,家長和教師要充分利用其特殊的教育資源,通過科學、有效教育途徑,進而實現強化挫折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濰坊市昌樂縣紅河鎮直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