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水平的逐步深化,在大學教育開展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目前許多高校當中都已經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希望能夠通過學生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以良好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本文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旨在為后續同類研究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意義
隨著大學教育水平的逐漸進步與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開始開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學生們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這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短期內就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
學者彭曉玲在其所撰寫的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當中提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性、有效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列入高校教學計劃。這在無形當中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當中,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學者章成斌在其文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中提出,要逐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系統化、心理測試科學化和規范化、教師隊伍專業化,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建設這條路徑。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在高校當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能夠動高校綜合教育水平的進步與提升。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目標
步入新時期以來,大學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教育體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周玲等學者在文章《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當中明確提出,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大學生人格并促進人潛能的開發應該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實際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時,我們既可以將其看做一門課程,也可以將其視為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而無論出發點有何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價值都不容忽視。考慮到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應當提升對于大學生群體的針對性,結合學生的專業情況以及學生所處年級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調整。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涉及的內容
昆明醫科大學范紅瓊和余倩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中提到了當前階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過程當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程度較差、缺乏足夠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等,這些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水平的進步,與此同時,也使得許多不適宜的課程內容被引入到教育體系當中。深入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認為,該課程應當立足于大學生當前階段的實際心理狀況,兼顧其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在《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思考》這篇文章當中,蘭珊珊明確指出了該課程應當覆蓋的幾個方面,即生活心理教育、學習心理教育以及職業心理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處的環境和所面臨的問題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也使得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不斷的發生改變,這就要求高校能夠更多的立足于大學生的角度之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更大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工作與學習當中。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推進方法
首先,在教學模式的制定方面,許多高校由于缺乏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深入認識,將其視為常規的教育課程,這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高校方面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充分體現課程價值,既要發揮課程的知識傳遞功能,又要突出課程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在《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這篇文章當中,段鑫星立足于某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為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優勢,建議高校能夠更多地運用新型技術打造網絡化的教學模式,采取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網絡互動輔導。這一理念,目前已經在各大高校當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這與教育領域的飛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與此同時,也對于教學模式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楊民、楊立紅在其所撰寫的文章當中提及,完備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的開拓新的教學方法,完善已有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而潘柳燕等學者則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規劃與完善需要將學生放置于主體位置之上,而教師則退居于引導者的位置,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帶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進步與提升。
其次,在教學方法的制定方面,學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藍珊珊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如角色扮演、討論分析以及行為訓練等。李麗則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借鑒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同樣的方法,將課程分為多個環節,循序漸進,從而有效加深教學的深度。通過對于已有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多學者都建議多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體驗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更大程度上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正面影響作用。
最后,在課程評價體系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當充分展現其應有的特征,打造更加全面的評價體系。在《中小學心理教育課程設計》這篇文章當中,鄭雪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即起始評價、過程評價以及終結評價,相對于單一的評價模式而言,此種評價模式更加全面,也更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需求。在《心理教育活動論》一文當中,沈貴鵬將評價體系分為四個部分,即心理機能、活動結果、產品分析以及內省材料分析。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更多的展現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給予大學生適宜的心理體驗,實現心理課程開展與其他類型課程推進的融會貫通,才能更好的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五、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圍繞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開展的研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學者們面向同一課題紛紛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在汲取已有研究內容當中有價值的信息的基礎之上,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加深研究深度,從更為全面的角度上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有效方法,給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更多的關注,保障大學生身心的同步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曉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28(4):21-25.
[2]章成斌.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和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4).
[3]周玲, 劉佛軍.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C]// 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秀論文集. 1999.
[4]范紅瓊, 余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6, 000(009):12-12.
[5]蘭珊珊.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思考[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82-85.
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項目(立項號:2017YBRS06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