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層及淋巴組織產生的一種炎性癥狀,患者往往同時伴有其他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典型的咽部疾病。據統計,我國城市居民中約有60%~70%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咽炎,其中教師、工人是高發群體。患者會出現咽部不適、異物感、咽干、疼痛等癥狀,隨時都想用咳嗽來緩解不適感,刷牙時偶爾伴有惡心癥狀,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積極探尋慢性咽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十分必要。
咽喉不僅同鼻腔與口腔相連,而且還同呼吸道與食道相通,是人體消化、呼吸必經的器官。咽喉同外界密切相連,冷熱改變、環境變化、季節更替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咽喉的健康。慢性咽炎病情容易復發,發作時咽部不適、疼痛、有異物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
中醫認為,慢性咽炎屬于“喉痹”類疾病,咽喉部疼痛、腫脹且感覺到瘙癢。“喉痹”最先出現于《內經》中,《喉科心法》中提到:“凡紅腫無形為痹,有形是蛾。”認為該疾病的出現往往是由于起居不慎,肺衛失固,給了各種病毒可乘之機,從口鼻處進入直接襲擊咽喉,咽喉部出現腫脹癥狀且感到疼痛,進而出現風熱喉痹情況。人體較為虛寒時,風寒便會漸漸入侵皮毛,久而久之侵蝕肺部,并在咽喉部堆積,進而誘發風寒喉痹。
臨床上慢性咽喉炎病因十分復雜,病情十分不穩定,且反反復復,治愈難度大。對于該疾病,臨床大量實踐證實中醫辨證治療方法臨床效果顯著。針對該疾病,臨床醫生總結出四種不同疾病類型的治療方法:濕熱瘀阻型為1號方,肝郁氣滯痰阻型為2號方,脾虛痰濕型為3號方,陰虛型為4號方。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濕熱瘀阻型
濕熱瘀阻型治療的關鍵在于清熱、化痰、祛痰,該方劑由蒼術、黃檗、薏米、赤芍、桔梗、丹皮、射干、黃芩、連翹、夏枯草、甘草等藥物構成。其中,蒼術發揮著健脾祛濕的功效;茯苓、薏米發揮著化痰利濕的功效;黃芩、黃檗、連翹、夏枯草發揮著清熱、消腫的功效;桔梗、射干發揮著引藥的功效;丹皮、赤芍具有化瘀、涼血的功效;甘草重點在于調和各種藥物,互相協調,共同發揮理氣化痰、祛瘀散結、清熱解毒的功效。
肝郁氣滯痰阻型
肝郁氣滯痰阻型治療的關鍵在于疏肝、化痰、降逆。由柴胡、厚樸、桔梗、半夏、郁金、枳殼、佛手、蘇梗、臺烏藥、旋覆花、香附、甘草等構成方劑。其中,柴胡、香附具有理氣、疏肝的功效;厚樸、枳殼、郁金、臺烏藥、佛手具有寬中、理氣的功效;半夏、蘇梗、旋覆花、代赭石具有化痰、降逆的功效;桔梗具有引藥功效;甘草則是對各種藥物進行調和。各種藥物聯合使用,共同發揮疏肝、化痰、降逆的功效。
脾虛痰濕型
脾虛痰濕型治療的關鍵在于化痰、理氣、健脾、降逆等。由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蒼術、枳殼、厚樸、蘇梗、旋覆花、甘草等組成方劑。其中六君子湯為主,具有化痰、健脾、補氣的功效,再添加蒼術,更是提高了整個方劑健脾、燥濕的作用;枳殼、厚樸、蘇梗、旋覆花、代赭石則發揮著降逆、理氣的功效;桔梗發揮著引藥的功效。
陰虛型
陰虛型治療的關鍵在于化痰、利氣、滋陰、潤燥的功效。由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百合、桔梗、黃檗、丹皮、黃精、浙貝母、女貞、旱蓮草等組成方劑。其中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百合具有滋補肺的功效;黃精、女貞、旱蓮草具有滋補肝的功效,且配以適量的黃檗、丹皮,以此來緩解虛熱癥狀。
綜上,對于慢性咽炎的治療而言,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的效果。癥狀較為輕微的患者可用開水沖泡麥門冬、胖大海、菊花、金銀花、青果等,也可選其中一、兩味藥物泡水茶飲,長期服用。慢性咽炎恢復較慢,需長時間服藥。因此,日常生活中不僅要嚴格遵照醫囑服藥,還應改變自身不良習慣。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起居不規律,精神高度緊張,工作時間長,人體免疫力逐漸降低;大規模的顆粒物充斥在空氣中,特別是在秋冬干燥季節,對呼吸道的刺激較大。生活習慣方面,酗酒抽煙、攝入辛辣、熱度高或低的食物,強烈地影響了咽喉。另外,教師、話務員、主持人等特殊行業人員,因頻繁用嗓,造成咽喉長時間處于充血、疲勞狀態,患上慢性咽炎的風險高。因此,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戒除不良飲食習慣,戒煙戒煙,不得食用油炸、腌制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同時,要保持口腔清潔,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多喝水,及時治療口腔炎癥;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內不抽煙,不擺放有刺激氣味的物品,保持室內溫度、濕度適宜,避免粉塵刺激,改正張口呼吸等不良習慣。另外,患者要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強化自身抵抗力,不得一味依賴藥物的治療。只有這樣,人們才可能有效預防慢性咽炎。
(作者單位:甘肅省徽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