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芳芳 余鋒
摘 ?要:隨著終身體育和人文體育的體育教育觀念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教育、體育和健康的認識,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成為落實新的教育和體育觀念的重要途徑,而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設置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該文以淮陰師范學院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創新實踐為例,闡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創新,及其具體開設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期為大學公共體育課的模式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公共體育 ?課程設置 ?民族傳統 ?俱樂部課程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a)-0100-03
Abstract: Wit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nstantly refresh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PE and health,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PE, and the university public PE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This paper takes innovativ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PE i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s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ublic PE in University, its specific opening methods and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 innovation of Public PE in University.
Key Words: Public PE; Curriculum; National tradition; Club curriculum
近幾年,大學生身體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改革大學體育課程的政策,各大高校也都采取了相應的落實措施。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1],這是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本質要求。圍繞這一本質要求,終身體育和人文體育的體育思想被廣泛提出和認可。大學體育課程的設置不僅要傳授學生運動的技能,還要傳承體育的文化與健身的素養,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終身受益。正是吸收了這樣的課程設置理念,淮陰師范學院開設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俱樂部課程,包括龍獅俱樂部課程和木球俱樂部課程等,豐富了學生的體育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民族情操。該文將籍此進行闡述。
1 ?淮陰師范學院民族傳統課程設置的依據
1.1 學生資源
淮陰師范學院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是一所省屬本科師范院校,開設有體育學院在內的17個2級學院。體育學院有專職教師60余人,除分擔專業課程教學外,均分擔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授課,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4位。生源上,學校面向1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萬余人,男、女生比例約3∶7。開設有新疆班、少數民族預科班等專門的少數民族學生班級。學校龐大的學生體量,以及擁有少數民族學生班級的基礎,為該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提供了便利。
1.2 社會資源
淮安市民族傳統事務局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與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簽訂組建少數民族蹴球隊和木球隊的合同協議,為體育學院的民傳項目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和賽事展示平臺。
2 ?淮陰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方法及考核方式
2.1 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方法
淮陰師范學院的大學體育課程分為常規課程(包含傳統的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和俱樂部課程(包含舞龍舞獅、蹴球、木球等)。基礎學時均為每周2課時技能課,上滿16周,共32學時,再加4學時的網課理論課時(學習基本的體育保健理論知識),總計36學時。而俱樂部課程還根據比賽和表演的需要增加訓練課時,參加該部分課時學習的學生由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所有課程均采用學生網上選課的形式,選課對象為大一、二學生,共修4個學期。
為保證俱樂部課程內容的延續性和比賽隊員的固定性,大一新生第一學期選擇俱樂部課程后,任課教師會在班級中挑選出成績優異者為俱樂部的主力隊員,其原則上4個學期需要修相同的俱樂部課程,但也會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在后續3個學期俱樂部選課時,管理員會預留名額給有興趣加入俱樂部的新學生,采取“老帶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俱樂部課程的教學時間和人數設置上會有一些特別的規定,如蹴球和木球俱樂部成員需要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為主力隊員,以便參加少數民族運動會。由于都是球類運動,教學班人數不宜過多,一般每班30~35人。因為舞龍舞獅為10人一條龍,5人一頭獅,需要足夠的數量,才能完成課程目標,故龍獅俱樂部需要增加教學班人數至每班60~65人。此外,龍獅俱樂部的初衷為每個學院都能有自己可供表演的舞龍舞獅隊,因此開設的教學班時間均在周末,保證每個學院大一、二學生都可以選修該課程和參加訓練。
2.2 大學體育課程的考核方式
常規課程的考核方式由大學體育教學大綱統一制定,含平時成績(20%)、理論考試(10%)、體能考試(35%)、技能考試(35%)。而俱樂部課程的考核方式由各俱樂部老師根據該學期的課程和訓練情況綜合測評,重視過程性評價,如果俱樂部學員在比賽或表演中,表現突出或獲得嘉獎的,不僅大學體育課程成績優異,體育學院還會給學生提供加分證明,為學生在該學院的綜合測評中助力。
3 ?淮陰師范學院大學體育新開課程設置的優劣分析
3.1 淮陰師范學院大學體育新開課程設置的優勢分析
體育作為一種以人的身體運動為主要形式的文化現象,長期以來,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中被過多地關注“育體”功能,而忽視了體育的“育心”功能。首先,淮陰師范學院開設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俱樂部課程,讓學生在運動的同時體驗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各民族學生共同配合學習技能,參加表演,增進了彼此的友誼,真正達到了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和體育價值觀。其次,俱樂部課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從選課到訓練,再到最終成績考核方法,都體現了師生間的雙向選擇,保證了學生的興趣最大化。此外,綜合測評的加分政策增加了學生參加訓練和比賽的積極性,特別是龍獅俱樂部的學生可以代表學院參加運動會的開幕式演出,為學院增光添彩。俱樂部課程也成為學生爭先選擇的大學體育課程,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取了開心與快樂。最后,木球、蹴球、龍獅項目都需要在室外開展運動,再加上上課時間多在周末,均能有效地緩解場館和學生選課時間的緊張,增加室外運動場地的利用率,優化大學生的課余時間。
3.2 淮陰師范學院大學體育新開課程設置的劣勢分析
作為新開課程的設置方法,淮陰師范學院開設的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俱樂部課程主要遇到以下兩個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一,傳統課程(如健美操、太極拳、武術等)的課程教學理論研究較充分,對于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損傷把握準確,不易發生學生受傷的情況,而俱樂部課程的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尚淺,特別是木球項目,學生很容易受傷。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民傳項目教學的學習和研究,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第二,俱樂部課程的項目不豐富,缺乏大規模開展的客觀條件。一方面是教學設備不齊全,另一方面是專業民傳體育的老師數量不足。這些都制約著淮陰師范學院的俱樂部課程的開展。
4 ?結語
總體來說,大學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階段,也是奠定了終身體育意識的最關鍵環節,強調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改革創新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真正實施終身體育的思想,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乃至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的必然途徑。21世紀以來,國外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更加日常化。許多國家的高校開設了種類繁多的運動俱樂部,鼓勵學生自由運動。淮陰師范學院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新增開設的具有民傳特色的俱樂部課程,不僅增加了大學體育課程的趣味性,更弘揚了民族情感,充分發揮了體育的“育心”功能,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其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為終身體育的深入開展埋下伏筆。
參考文獻
[1] 孟月婷.“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6):50-52.
[2] 李欣,韓新君.中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與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創新發展[J].廣州體育學報,2015(6):112-114.
[3] 劉文佳.試論大學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5):133-134.
[4] 楊政.素質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88-89.
[5] 侯園園,劉榮庭,尹艷美.淺析高校公共體育信息化教學管理[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161,163.
[6] 譚佳智,張春志.多元自主模塊教學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課堂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