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鳳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環節中,應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特征,在原生態過程追求時,應結合傳承人、文化空間和繼承人等幾個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重點進行鄉村景觀的保護中,在維持文化空間原生態性的基礎上,實現原生態民俗藝術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存在階段性博弈,要有效地解決博弈,就要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找出積極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失真;博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基點,是實現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向,是民俗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不斷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措施。在實質性措施的實施下,要有效的改善非物質文化的原生態性保護。如果呈現出商業化割裂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則人類文化保護與傳承也會面臨一定的問題。非物質文化傳承過程中要結合其時間鏈條,實現原生態性保護在一種動態的博弈中,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方式。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原生態與失真的動態博弈
人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認識過程中是一種模糊與淺顯的認知,如果在分析的精確一些,這種失真性的認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生消極影響。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且制定了《世界遺產公約》,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還沒有正式的提出,相關文化保護上沒有得到聯合國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概念,在保護世界文化和《世界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進行了有效的界定,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剛開始挖掘后就遭到各類破壞,其原生態性不復存在。在非物質文化保護口號喊起后,這些表述形式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明是與其原生態性背離,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量的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等,討論的結果也朝著原生態性靠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是人們討論的重點,這一結論對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很大的影響,學者不再單單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問題,在理論和實踐方向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核心理念實現統一。在實踐層面,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級管理,進行普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評定。在社會層面上推崇民間文化,保護傳承人等,從而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性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是其核心,人具有社會屬性,其不能脫離社會而進行各項活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應重點保護傳承人,才能使文化空間更加廣闊。隨著文化空間研究的不斷深入,文化空間的原生態性得以體現,并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直接的傳承人,文化空間是傳承人生長的主要空間,其依賴于文化空間而長存,文化空間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獨傳承,也可以促進傳承人的成長。傳承人對文化空間具有原生態性認識,在理論上非常完善,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層面上的動態博弈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層面上存在著失真的問題,民俗文化與民眾生活脫離,文化空間遭到破壞,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存在嚴重的失真問題。以農村建設為例,當前,新農村建設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方向。新農村建設可以幫助黨和國家有效的處理城鄉關系,改善三農問題,推動現代化建設。然而,新農村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也是文化層面上的體現。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應實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尤其是我國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鄉土文化,將之融入新農村建設中,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失真的問題。在處理這一問題環節,應堅持兩種選擇,要么拋棄固有條件,要么放棄政府的選擇。每個村落都有自身的文化,存儲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鄉村景觀內承載著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對人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傳統的文化價值體系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一些鄉村景觀內充分的體現,其成為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向。學術界也紛紛呼吁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后再充分利用在保護的基礎上,為其創設有效的條件,學術界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定的實踐。然而,現實卻存在很大的出入,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對原生態的認識還是存在局限性。城市內,一座座高樓大廈建立,民俗風情不復存在,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夠重視,拖拉機和推土機的數量不斷增加,導致數百年的鄉村景觀消失。例如在山東平陰鄉村景觀研究中就存在明顯的毀滅,大樹連根拔起,鄉村中的民歌與與飲食等傳統都不復存在,意味著鄉土生活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徹底失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是純粹的“非物質”動態博弈
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環節中,人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在理論上已經達成了共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卻存在局限性,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失真的問題。實踐中各類行動與理論背離,傳承人的保護不夠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措施不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各類保護措施不完善,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失真的問題。有大量的學者也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定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方式。然而,在我國,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不能得到應有的待遇,傳承人被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離開了特有的文化空間后會枯萎甚至是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無法得到相應的經濟支持,在不夠雄厚的經濟基礎下,也會走向衰落與變異。當前國粹京劇的振興需要大量的經濟作為資本,很多民間工藝處于消失的狀態下,需要大量的經濟條件去保護。傳承人創業艱辛,收入微薄,因此其很難找到下一代傳承人,甚至自家子女也非常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繼續從事此類行業。上述案例都充分的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大量的經濟實力,民間藝藝術表演者的知名度要得到很大的改善,才能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效果。與舞臺化的演出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需要舞臺化的表演加以保障,傳承藝術的原生態,在原生態的民俗生活中才能將原生態的作品呈現出來。增加傳承人的經濟收入,才能使傳承人更加專心的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傳承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弟子,為下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鄉村景觀傳承的博弈
在面對鄉村景觀保護中的問題時,應進一行深入的研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村景觀和相關文化的保護應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讓鄉村景觀過于貧窮,也要肯定鄉村景觀文化的價值。如果鄉村景觀一味的保持現狀,那么當地的居民就很難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大量的鄉村景觀,不可能長期保留下來。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的指導下,可以有選擇性的保護各類鄉村景觀,實現鄉村景觀的個性化發展,體現出鄉村景觀特有的風貌與氣質。
結語:
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其保護環節中要提升其原生態性。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鄉村景觀的原始生態環境呈現出來。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等,從而使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提升傳承人的待遇,通過推廣舞臺化的非物質文化表演形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駱斯琴.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龍川馬燈舞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4):26-29.
[2]楊延兵.情感能量視域下的天琴傳承模式研究——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琴為例[J].北方音樂,2020(12):52-53.
[3]李歡.基于文獻計量與主題分析的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刊,2020,42(0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