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大高校越發注重思政教育,這就說明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由單一的課程教育轉變為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培養出使用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大學語文是高校所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同時也是傳播文化內涵、傳達文學底蘊的有效途徑之一,涉及學生數量眾多,專業涵蓋范圍較廣,在學生人生觀、道德觀及價值觀的塑造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雖然大學語文與思政教育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既有顯著區別,又有著密切聯系,大學語文課程具有獨特資源,為思政化教育的融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該文圍繞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分析大學語文課程融入思政化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 ?教育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 ?素質教育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a)-0117-0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from a single curriculum education to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mode.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use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Chine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fer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prea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nvey literary details. It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covers a wide range of majo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morality and values. Although college Chine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wo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not on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have unique resources, which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us, it can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 an all-round way. Focusing on the contents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our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不斷調整,思政化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加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各大高校必須做出相應轉變,加強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教育。大學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獲取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的人格修養及語文能力,不僅涵蓋了思維發展、語言建構,還包括了文化傳承、審美創造等內容,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審美性特點,將思政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
1 ?應用模塊教學,貫穿思政教育
大學語文屬于語言基礎課程,是連接不同思想和信息傳遞的“橋梁”,具有應用性及工具性特點,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課程體系不僅是語言知識,更多的是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大學語文課程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要考慮對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還需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模塊教學指的就是將知識內容分為多個模塊,其知識既有分散性特點,又具有整體性特點,通過不同模塊的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各種思想,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例如講授“弘揚民本思想”時,由于語文學科的意識形態屬于人文類課程,涵蓋了大量思政教育資源,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將思政教育特色較為鮮明的文章歸納在一起進行模塊教學,如《賣花聲·懷古》《孔孟語錄》《把心交給讀者》及《又呈吳郎》整合至統一模塊,其中《賣花聲·懷古》表達了對勞苦大眾命運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寄托了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感嘆;《孔孟語錄》側重對社會和諧的論述,強調以民為本;《把心交給讀者》提及了作者對廣大讀者的解讀,是一顆求真務實、為人民服務的心。
2 ?結合生活實際,落實思政理念
在大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文章人物的感受及認可較為深刻,對部分經典人物充滿了崇拜,且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典范作用。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對語文知識的接受度較高,配合教師的思政教育引導,可促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大部分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可將語文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結合相關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素養融入生活體驗與實踐中,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3]。
例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時,教師就可引入中國傳統節日,將其與西方節日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將《聽聽那冷雨》《燕歌行》《茶館》納入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查詢和集體討論,了解愛國主義思想。其中《燕歌行》描述了戰爭的成敗與得失,對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普通士兵進行贊揚,由此教師可引入中國消防戰士、邊防戰士的典型例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相關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堵犅犇抢溆辍愤@一文章,作者站在游子的角度,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以上文學作品時,適當提問:“什么是愛國主義?”“如何理性愛國?”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如釣魚島事件爆發后,大量國民打砸日本產品,臺灣問題中大量的國民叫囂著“開戰”等事件,這樣學生就能切身體會到愛國主義精神,并進一步明確正確的愛國觀念和行為,學會理性愛國[4]。
3 ?選取優質內容,塑造理想人格
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推動時代進步的主力軍,其人格發展對國家未來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削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使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操守薄弱、道德素養粗淺等問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與傳統思政教育有著明顯區別,其目的性更為明顯,帶給學生最直觀的外在形式就是文化的熏陶,這體現出了隱形德育的顯性化。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由于大學語文的思政教育主要通過一些特有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其內容更為形象直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由于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較為繁雜,教師需精心選擇,選取其中的優質內容,引導學生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進而塑造出理想人格[5]。
例如教學《論語·侍坐章》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短劇表演,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再現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一課,促使學生直觀而真切地感受到孔子課堂自由、輕松的討論式學習情景,再結合個人實際,教師與學生一同討論師生的價值取向和志向追求等,借助情景表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開展志向教育,于經典當中獲取到人生志向的啟迪,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志存高遠的新時代青年。
再以理想人格的建立為例,教師可選取《詩經·蓼莪》《道德經》《離騷》等文章,讓學生閱讀、理解文章,了解過去無數的文人志士均在塑造自身理想人格,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且表現出了堅定、執著與不屈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了解、收集中華兒女的一些感人事跡,并于課堂中選取代表性的事跡進行闡述,讓學生對人格塑造產生新的見解,增強其認知程度,促使學生塑造理想人格[6]。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是一門多元化學科,對于學生學習理解知識有著輔助作用,且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獨特優勢,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化教育,要求教師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堅持思想政治的滲透式教育,挖掘大學語文課程的優質資源,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斌.高職類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淺探[J].漢字文化,2019(12):17-18.
[2] 左川鳳.新形勢下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2019(3):7-10.
[3] 荊麗敏.探究“大學語文”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3):112-113.
[4] 施發筆.論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語文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9,34(5):114-118.
[5] 譚軍.關聯主義視角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有效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
[6] 文智輝.深度學習理念導向下大學語文翻轉課堂設計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