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陽
摘要: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音聲部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交響樂的演奏中,其在音樂情感的抒發與表達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功能。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實踐,以貝多芬交響樂的演奏為例,探討交響樂隊低音提琴的應用實踐。
關鍵詞:交響樂隊;低音提琴;實踐應用;貝多芬交響樂;演奏實踐
中圖分類號:J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12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78
一、前言
低音提琴是弦樂中負責低音聲部的組成樂器,其音域低于大提琴一個八度,通常在交響樂團中劃分為弦樂聲部、銅管聲部、木管聲部和打擊樂聲部,弦樂聲部中則包括第一小提琴聲部、第二小提琴聲部、中提琴聲部、大提琴聲部和低音提琴聲部,作為弦樂最低的聲部,低音提琴和指揮、打擊樂以及其他聲部共同負責維持和聲、音準和穩定節奏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國低音提琴樂隊演奏的水平來看,還存在整體不均衡的問題,大大削弱了低音提琴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對低音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實踐應用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低音提琴在樂隊中音準與節奏的把握分析
(一)音準、把位與定弦
在提琴家族中,低音提琴音準最難把握,由于低音提琴的體積較大,指板很長,把位很大,這給演奏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樂隊中低音提琴不但負責控制整個作品整體的節奏,還要維持整體音準的穩定性。音準可分為標準音高與相對音高兩種,前者通常為440赫茲作為標準,能夠矯正其他音,后者則是與標準音高的記憶對比下的相對準確的音高。在樂隊中標準音高A通常為442赫茲。在音樂中,人耳并非精密儀器,音準也不是用數字衡量,因此樂隊的演奏人員要達成一種共性。在多聲部演奏的情況下,低音提琴音準不但要依靠耳朵,還要依靠平時對把位音準的訓練。通常低音提琴把位可分為基本把位與拇指把位,前者要求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小指,后者要用到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樂隊中經常應用到基本把位,演奏人員在日常練習中要結合樂隊演奏所涉及到的音域音階進行練習,才能達到應有的練習效果①。
(二)節奏及培養節奏感
判斷音樂好壞的基礎就是音準與節奏,演奏人員要調動感官,力求達到專業性的水平,尤其是要求明確自身的演奏任務,同時也需明白其他聲部如何進退②。傳統樂隊演奏的作品中低音提琴演奏正拍音型,發揮穩定整體節奏的功能,伴隨著各種音樂類型的出現和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作曲家力求在低音聲部作出改變,過去很少使用節奏型的作品當前則越來越多,因此演奏人員也必須與時俱進,在練習中配合各種弓法和節奏,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③。樂隊中低音提琴聲部通常為大段長音或是撥奏中突然有一段密集的音符排列,這會讓聽眾在心理上產生一陣緊張感,伴隨這種感覺的出現逐漸蔓延。為了避免交響樂中指揮演奏均不滿意的問題,日常的分弓練習必須強化,通過對節拍器的利用,將四分音符作為一拍,確定四拍一節,再成倍增加音符數量,訓練右手握弓觸弦能力,放松調節肌肉能力,從而完成音階的訓練和左右手配合的訓練,培養節奏感與協調性④。
三、貝多芬交響樂演奏中低音提琴的實踐應用
(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第二樂章譜例的應用分析
在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樂》時,第二樂章有宏偉美妙之感,實際是對內心境界的描述,屬于抒情的性質,也表現出人復雜的感情體驗。結合創作內容與背景來看,這部分經歷了平和的觀察過程、深沉的思索過程,在溫暖的情感和對希望的幻想下交織情感,最終從猶豫不定轉變為堅定的決心⑤。演奏中低音提琴出現在第二樂章第114~122小節,也是最主要的片段之一,這部分主要為降A大調,速度控制為Andanteconmoto,為3/8節拍,演奏實踐中需要應用到弓法、指法和音準。在演奏過程中的弓法應用下,縱觀該段落主要可分為連弓與過弦,從第五交響曲的總譜來看,其弓法需要從115小節開始,后續每一個小節都有一個上弓或下弓的情況,各演繹12個音符,一直持續到120小節。
因此,演奏人員在實踐過程中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該段落為大提琴聲部與低音提琴聲部合作的重點,在進行演繹時從弓法上要統一兩個聲部,不但要控制好力度的變化,并統一音色,還要確保較高的觀賞效果,調動情緒,確保音樂與情感融為一體。
其次,由于該段落為樂譜的強奏部分,在演出過程中發現不少樂隊演奏是將整體的音色和音樂風格作為基礎,結合自身的演奏特點,或是作出了相應調整,這就非常有特色。但要注意調整過程一些優勢的發揮,確保始終保持較強的演奏力度,換弓過程中將個別同時需要換把或換弦的音避開,一定程度上降低難度,并保持樂句的流暢性與完整性。在指法方面,通過指法的練習也能確保音樂流暢,降低配合的難度。在115小節C音到降A音,應用的是同把位換弦演奏的方式,將G弦轉換為D弦,進入116小節后第一拍將重點落在D弦上,換弦的情況要適當減少,確保清晰度,右手操作的難度也有所降低,促成音色上的統一。117小節第二拍降B音和降D音,120小節第二拍降A音和降B音,均應用上述原理。在音準上,要合理并且具有邏輯地安排弓法與指法,音準的問題并非難以解決,在該段落中降A大調時進行演奏的用音都在1/2把位和第三把位之間,為低音提琴演奏人員最常應用的把位之一,在實踐操作時需要演奏人員熟練掌握把位之間的關系以及同把位音。不難發現,很多交響樂的演繹作品中,1/2把位到第三把位之間為低音提琴使用頻繁的把位,特別是要勤加練習低把位音階,再與各種指法、弦法和弓法進行練習,才能做到實踐應用下處變不驚。
(二)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第三樂章譜例的應用分析
在演繹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第三樂章時,該段落屬于快板,有詼諧曲的形式,在內容上關于命運主題的探討有些逼人,所以演繹時會以旋風般的舞蹈主題作為重要的元素,產生一種振奮人心的感覺。而交響樂中低音提琴參與這樣的段落演繹情況并不多見,但實際上低音提琴的旋律與特征正是在這樣的旋律有充分的展現。
比如第一部分包含的第1小節到第100小節,應用低音提琴演奏中要將重點放在力度、運弓、指法和節奏上。其中力度方面的要求,pp力度哼唱旋律,這給低音提琴弱奏的要求提出了難度,當中的36小節需要以pp力度進行演奏。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還要適當改變融弦點,以為演奏效果提供幫助。選擇觸弦點時,要盡可能選在靠近指板位置的觸弦點,這樣發聲更為簡單,且在音色上非常柔和,不需要演奏者太多的力量就能輕松進行演繹,同時又能達到樂隊的要求。演繹pp的一段還有大量f的力度轉換,這導致音樂風格發生了變化且形成強烈對比,形式上出現一問一答的樂句,更能表現出英雄內心難以平靜的感情。從第20小節開始一直到37小節,低音提琴演繹中都要保持f的力度,通常情況下樂隊的指揮會要求低音提琴以下弓結合快速全弓演奏的方式完成,選擇觸弦點時,則要與音樂的需求相符,靠近琴馬,這樣的音量比較大,能夠承受演奏者的力量,也能表演出豐滿的聲音。進入48小節后出現了dimin減弱的變化,力度減小的過程中觸弦點位置也需要進行調整,結合第一小節演奏的方式來看,觸弦點要與指板靠近。
運弓方面,《貝多芬交響樂》第三樂章自第1小節起,就有大段pp連音演奏,這個段落連弓演奏需進行單獨的訓練,要求演奏人員在確保力度達到要求的同時,將節奏控制準確,此外演奏連弓還需注意到確保琴弓在琴弦平穩進行過渡,盡可能不留下痕跡,這樣音樂流動性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聽眾也能更好地聆聽出樂隊奏樂想要表達的情感。演奏者在進行訓練時可從右手單獨訓練起,確定弦法以后,再用唱代替左手,而右手則配合對應的弦進行演奏。這樣有助于結合右手右臂進行換弦,琴弓分配與力度都要掌握好,確保力度平穩,過弦不著痕跡,從上弓開始配合樂隊奏曲。隨后是20小節到26小節之間,力度發生了轉換,從pp變成了f,也從低沉哼唱的方式轉變到雄壯的號角演奏。于是弓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通常樂隊在演奏這幾個小節時,由于弦樂聲部節奏型相同,樂隊指揮會采用下弓結合全弓進行演奏,并確保靠近琴馬,這樣整體的弦樂聲部才能更好地融入音樂的情感,聽眾得到更多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
在指法方面,這個段落中要重點闡述的指法為需要應用pp進行演奏的樂句,這是因為pp演奏過程中樂隊演奏音樂的清晰度必須得到保持,那么指法的合理性、邏輯性就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演奏一個連弓時,指法上盡量堅持“換把不換弦,換弦不換把”的原則,將同把位音程演奏應用起來,比如從不完全小節起,G音可以用食指進行演奏,和第1小節C音同屬于第二把位,且處于平行,這樣有助于確保指法快捷和簡單,速度上也得到了保證。另外第1小節降E音采用中指,G音采用食指,這兩個音均為第三把位。從第56小節降A一直到第59小節,都屬于G弦演奏,這個演奏都是改變把位進行的。第三樂章進入第二部分的重點是從第140小節起,到210小節,其應用了弓與節奏兩種,其中運弓的演奏要保持清晰,盡管總譜并未對其進行明確的注釋,但演奏8分音符時都要采用跳弓。這對演奏者水平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不但要保持清晰度,還要控制好力度,通常這些段落用f力度進行演奏,而跳弓技術則要用右手控弓的能力,用不同的速度、節奏對右手控弓能力展開訓練,以平衡上下弓的音色。此外還要結合音階,配合左右手,右手過弦,跳弓則以音色開始練起,不斷提速,演奏4分音符則要全弓,靠近琴馬。還有就是節奏,第三樂章屬于快板,節奏轉換非常重要。演奏者在4分音符時要注意音符時值,確保準確,不少演奏者進行演繹時都表現出趕節奏的情況,這需要不斷放慢速度,注意右手跳弓,左右運指進行配合,克服心理上的演繹壓力來應對節奏上突然發生的變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越來越多人追求高品質的文化生活,傾聽交響樂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低音提琴無疑是交響樂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響樂團低音聲部的中堅力量,承擔重要任務,演奏者必須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應用水平,才能充分發揮低音提琴應用的價值。
注釋:
①楊智皓.低音提琴在中國民族交響樂隊中的意義[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5).
②劉嘉逸.民族樂隊中——低音提琴價值所在[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6(11).
③胡瑾.低音提琴的音色與應用[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4(05).
④楊宏.低音提琴中國作品中的草原文化視野[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6.
⑤王翌.低音提琴的音域在樂隊中的運用與思考[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