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高達8次提到涉及互聯網相關內容,“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這句話頭次出現在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當前黨員干部要利用好互聯網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由此來看,增強互聯網虛擬空間中國共產黨聯系群眾工作本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群眾路線;意識形態
一、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機遇
(一)互聯網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新選擇
目前互聯網對于我國全領域而言都可以說是新的技術和發展空間,必須充分高效的建設和利用,否則將對全領域的發展都造成不利的影響。對于中國共產黨開展群眾工作來說,更應該學習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新和完善黨的群眾工作的各種模式和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為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新的途徑和選擇,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應運而生。對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提高我們黨長期執政的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二)互聯網為提高黨的決策水平提供了新渠道
互聯網作為新的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體,群眾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發表自己的真實意見,而網站也同樣可以有效地疏導群眾的輿論導向,在網上快速便捷地幫助群眾解決一些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能夠利用互聯網向政府表達最真實的訴求,無需本人親自赴政府部門實地信訪,更不用采用其他違法行動,也能夠比較容易地解決問題,這樣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為提高黨的決策水平助力。
(三)互聯網為發揮黨的群眾監督提供了新平臺
互聯網正成為群眾對黨員干部監督的一種新模式,黨員干部不能再對群眾合法正當的事由打馬虎眼,干群之間隱形的“鴻溝”將會消彌無形。互聯網群眾監督日益深入人心,和其他傳統媒體的監督方式相比,互聯網群眾監督的模式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征,已發展成為廣大群眾監督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新平臺。
二、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挑戰
(一)對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互聯網以去中心化和傳播快速等特點改變了原有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去中心化就是參與者可以有話語權,并且可以發聲,可以自由傳播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形成挑戰。固然,互聯網是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由于它的開放特性,特別在社會各階段轉型時期,各種思潮在此匯集和交流。群眾每天都可以發言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的主觀看法,這種自由就是中國網民的言論自由。但是近年來,互聯網上的確存在一些歪曲事實的亂象,極容易讓廣大群眾失去價值判斷能力。
(二)對管控負面輿論傳播的挑戰
當前互聯網信息傳遞不只是局限于特定時段,傳播者和接受者身份越來越趨于模糊,處于“網絡草根”階層的群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與互聯網輿論信息的撰寫與傳播。與此同時,QQ、微博、微信等新型互聯網媒體業態快速發展,恰恰給了部分網民自產自銷的輿論傳播便利。假如遇到突發事件,現場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機進行實時報道,而真正轉播和二次加工輿論信息的人是那些非現場群眾,互聯網輿論傳播特點就是以病毒式、爆炸式的快速和擴散型特點著稱,給社會和政治引發不穩定因素的是負能量輿論,而負能量輿論更能夠吸引廣大群眾眼球,產生負面共鳴。
(三)對黨員干部互聯網工作能力的挑戰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新聞傳播能力與日俱增。特別是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引發網民熱議與爭議的事件,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等。一些單位之所以一個很小的事情就能在網上掀起滔天巨浪,就是因為相關領導干部缺乏互聯網思維,對網絡輿情規律把握不足,缺乏敏感性和政治定力。同時,少數黨員干部重視程度不足、不愿抓、不懂如何抓好互聯網工作,一些老同志認為自己年齡偏大,互聯網這種新產物,是年輕人玩的,自己學不會,不需要去學和用,從而采取回避的態度。
三、創新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工作機制的路徑
(一)提升黨員干部互聯網意識和能力
1、提高利用互聯網服務群眾的能力
當前,開設微信政務公眾號和微博官方號逐漸成為常態化,建立專職互聯網輿情回帖員也已經成為政府的工作必備,由此來看各級黨政機關關注互聯網輿情意識基本形成。但互聯網輿情處理方式絕不能僅僅單純地停留于互聯網之上,最終應落實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進一步提升互聯網工作能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迅速地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才是走好互聯網群眾路線的迫切之舉。
2、要提升黨員干部利用互聯網服務群眾的能力
作為黨員干部要善于通過互聯網了解群眾意愿和訴求,這樣才能準備把握群眾工作和生活上的難點、重點和關鍵點。如,設置“線上信訪中心”、打造“線上信訪接待室”等,把暢通群眾互聯網社情民意渠道工作納入重點工作來抓。全面提升黨員干部利用互聯網服務群眾的能力,只有能力提升才能提高服務群眾水平,廣泛開展互聯網“曬政、問政、理政、惠政”,推動各級黨員干部自覺研究互聯網工作,打造互聯網群眾路線精品示范。
3、提升互聯網熱點輿情預判、輿論正面引導的能力
要把握社會動態走勢、網民關注熱點、輿情分布特征和處置技巧,黨員干部應富包容心對待互聯網群眾的社情民意,正確對待輿論監督,而不是一味地刪除、封堵網帖。如:通過建立“互聯網問政”的長效機制,傾聽社情民意,化解民怨,及時高效地處理熱點事件,切實地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最大程度的促進社會和諧。
4、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切實納入干部任用考核機制
組織部、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對各級黨政機關互聯網群眾工作進行第三方評估,把互聯網群眾工作創新成果運用到黨員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工作中,對成績突出、網民認可的黨員干部進行跟蹤培養,納入后備干部隊伍。且對督查考核把嚴,同時將互聯網群眾路線工作的考核列入意識形態考核、科學發展考核、文明創建考核、績效考核等考核中去,高效落實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促使進一步提升自己利用互聯網踐行群眾路線的意識和能力。
(二)利用互聯網多種媒體資源鞏固群眾路線陣地
整合網絡資源,創新網絡平臺,開啟“互聯網+”、“智慧黨群”等新模式,利用大數據對黨群工作進行分析預判,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豐富黨群工作形式和內容,鞏固和擴大黨的互聯網陣地。如,建立互聯網輿情監測中心、互聯網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黨務政務一信通等新型黨群的溝通平臺,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日常互聯網信息源中各類社情民意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為黨制定或調整方針政策提供重要咨詢參考。
(三)健全完善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互聯網常態機制
1、踐行互聯網群眾路線工作中,首先要創新黨群溝通渠道
根據服務群眾的類型特點選擇合適的網絡交流方式,最終實現互聯網群眾路線工作常態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座談交流會、學習研討會、情況通報會等舉措,加強對互聯網服務平臺運營者的培訓和服務,引導他們自覺履行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比如:邀請有一定影響力的互聯網運營者旁聽“兩會”,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高他們參政議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網絡無遠弗屆,監管須張弛有“度”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對網絡造謠、傳謠行為設立了法律高壓線,給互聯網行為劃上了一道“硬杠”,使廣大網民對法律心存敬畏。但對于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這一法條,司法解釋仍有待進一步明確;加之互聯網主體的匿名性和地域非限制性,導致責任追究認定等工作執行較為困難。因此,加強互聯網輿情監管要做到立法與執法兩手抓,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互聯網法律體系,精準識別、科學界定知情權與隱私權、互聯網輿情和造謠誹謗、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的界限,以制度剛性匡正互聯網文明。
(四)加強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互聯網特征鮮明、擁有強大吸引力和廣泛滲透力,與青年干部的開放、陽光、活潑的性格產生共鳴,把青年干部打造成互聯網群眾工作的中堅隊伍,依靠這支隊伍推動新時代互聯網群眾工作,已成共識。作為互聯網平臺信息管理者的青年干部,要提高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制作、傳播信息的能力。建設一支互聯網時代青年干部人才隊伍,形成制度化的互聯網人才評價體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