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勇 張俊
摘要:贛南采茶戲于二零零六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們圍繞贛南采茶舞蹈進行教學和文化研究與日俱增,但對于中職學院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開發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為傳播本地區的民間舞蹈文化,保持地方舞蹈文化教學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發展中職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研究基于中職幼兒教育專業“區域性”和“傳承性”的需要,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調查研究后發現,贛南采茶舞蹈教學不僅提升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能達到傳承弘揚贛南采茶戲,發揮贛南地區民間舞地方優勢,打造贛南地域品牌文化。
關鍵詞:幼兒教育;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19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6
一、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的開發研究現狀
2006年6月“贛南采茶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頒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傳承的規劃綱要,由此,我國各級政府積極轉換思想,大力制定相關措施,配合綱要實施,進入一個“非遺”保護傳承時期。2008年贛州市委政府正式啟動“贛南采茶戲進校園活動”,在全市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普及與推廣活動。
當下學界對于贛南采茶戲(舞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歷史源流分析,有廖軍的《贛南采茶戲探究》、許小軒的《從九龍山說茶》等;表演技巧研究,有陳賓茂、黃文華的《獨具特色的“三絕”——談贛南民間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等;藝術形態特征研究,有曾澤昌、陽怡祿的《論贛南采茶戲的文學特征》、蘇子裕的《論贛南采茶的藝術形態和藝術革新》等;審美價值研究,有賴丹的《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三絕”的審美意蘊》、鐘俊昆的《論贛南采茶戲的審美特質》等;歌舞與客家文化研究,有聶芳的《論客家茶文化對贛南采茶戲風格的影響》等五大方面。而中職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開發研究相對較少,為此開展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開發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兒教育專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幼兒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的改革不斷革新,已有不少幼兒園開展本土文化教學,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對接,形成“教有所用,學有所長”的教育鏈條。開設贛南采茶舞蹈地域性課程,不僅能傳承弘揚贛南采茶戲這一非物資文化遺產,還可以打造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是當今各地方職業院校幼兒教育專業舞蹈課程面臨的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二、中職幼兒教育舞蹈課程中進行贛南采茶舞蹈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造就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發展中求生存,在創作中求特色,贛南采茶舞蹈因此走進了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中,為贛南地區幼兒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再開發增加色彩。因此,傳承弘揚贛南采茶舞蹈是每一位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各地方中職院校舞蹈教師應肩負責任。
(一)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區域性”特征要求
各地中職院校的一貫辦學宗旨和職責所在是“從地區和行業的實際需要出發”。通過對贛州技師學院、贛州農業學校等專科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教育專業)進行調研,發現在這些學校中,本地生源占98%左右。贛南采茶舞蹈產生的地域文化、社會地位、藝術價值與我們生活的中小學、中專、大專、本科等環境一脈相承并不斷的延續,因此,在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中對本土的藝術——贛南采茶舞蹈相對熟知,易于學習,及融贛南采茶舞蹈課程于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的可行性。倡導各位專家開發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為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本土化藝術源泉,展示并了解家鄉、培養鄉土情感和熱愛贛南采茶舞蹈文化藝術。同時,也是傳承保護本地區民間舞蹈藝術文化的途徑之一。因此,贛州技師學院幼兒教育專業設置贛南采茶舞蹈課程的必要性,融贛南采茶舞蹈于舞蹈教學內容中,創建具有贛南地區特色舞蹈課程。
(二)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性”需求
優秀的贛南民間舞——贛南采茶舞蹈需要教育來傳承。基于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基礎使命和職責就是“幫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環境中理解、體現、保護、增強、促進和傳播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以及國際文化和歷史文化”。贛州技師學院幼兒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是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學生們畢業后走上了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把贛南采茶舞蹈的文化藝術知識滲透到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一點一滴中進行傳承。通過這一教育傳承,既能培養贛南幼兒對贛南采茶舞蹈藝術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審美能力,又能有效地促進贛南民間舞的傳播,還能增強幼兒對本地區文化的敏感度,進而激發幼兒對贛南地區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總之,贛南地區幼兒園幼兒教育改革勢必將幼兒教育專業的課程更多的融入贛南地區的文化藝術元素,讓幼兒更多的感知本土文化,來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贛南采茶舞蹈作為幼兒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只有開發建設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體系,才能逐步實現幼兒到大學各年級學校的知識體系銜接,因此,中職幼兒教育舞蹈課程中進行贛南采茶舞蹈教學是必要途徑之一。
三、學前教育舞蹈課程中地域民間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
贛南采茶舞蹈的動作、配樂、形式都是源于贛南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且高于現實生活,并以“言傳身教”方法進行課堂舞蹈教學。把贛南采茶舞蹈的教學融入幼兒教育專業模塊和幼兒舞蹈動作與即興舞蹈這兩大模塊中,補充和豐富現行的幼兒舞蹈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掌握贛南采茶舞蹈基本風格與舞蹈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掌握贛南采茶舞蹈背后文化藝術的知識并學以致用,這是擺在幼兒教育專業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一)以地域文化滲透為抓手,推進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因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贛南采茶舞蹈融于中職幼兒教育專業的舞蹈課中,將贛南采茶舞蹈與幼兒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融為一體,提倡幼兒成長與文化沁潤相輔相成的教學傳承方式。例如贛南采茶舞蹈中的“三子”之一“矮子步”的教學,既能讓孩子們體會到矮子步的成因,又能促進孩子對贛南采茶需矮子步行走在茶園中的情景進行模擬,還能傳承贛南采茶舞蹈的基本舞步之一“矮子步”。學生在學習贛南采茶舞蹈的同時,加深對贛南地區的文化藝術的領悟,激發學生對本地區的文化自信,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傳承優秀的贛南采茶舞蹈藝術文化。
(二)融入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同樣也提出:“要堅持文化自信,傳承和創新民族民間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內容”。對舞蹈教育工作者來講,傳承本地區的舞蹈文化藝術是一種十分光榮的任務,開創學生的創造思維,是挖掘創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徑,贛南采茶舞蹈同樣也概莫能外。當下,我們需要培養出能創造出更多贛南采茶舞蹈優秀作品的新一代接班人,這是我們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教授贛南采茶舞蹈的表演技能外,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即興表演的能力,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住贛南采茶舞蹈表演藝術的精髓,又能將基礎采茶舞蹈的學習與探究性的即興表演相結合,融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再探究能力。
四、結語
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開發只是探究的開始,在培養學前幼兒教育專業中,贛南采茶舞蹈既能弘揚贛南地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又能培養中職學生對贛南地區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的自信,還能傳承贛南采茶舞蹈的精髓。在幼兒教育的舞蹈課程中應大力挖掘地方課程資源,傳播本地區的文化藝術,保持贛南地區本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促進中職學生對贛南地區文化藝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弘揚并傳承贛南采茶舞蹈文化藝術。
★基金項目:2020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名稱
《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贛南采茶舞蹈地方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編號:20200560。
參考文獻:
[1]?? 傅麗.基于非遺基礎上《贛南采茶舞》校本課程的開發[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05).
[2]?? 桂蘭嵐.地域文化的多層性:贛南采茶舞的當代形態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05).
[3]?? 楊健.采茶戲在高師音樂專業地方課程建設中的價值及運用[J].福建茶葉,2017(02).
[4] 賴丹.贛南采茶舞蹈風格的六大特征[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作者簡介:常俊勇(1990-),男,河南扶溝人,碩士研究生,江西贛州技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間舞蹈教育與舞蹈文化;張俊(1991-),男,江西瑞金人,贛州市文清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