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設計是對建筑室內外環境進行優化設計的一門學科,環藝專業的學生應當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在對空間進行設計時,能夠充分表達對文化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環藝專業教育路徑應首要培養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深入培養學生的設計責任感,以在日后設計工作中充分體現設計的價值,助力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環藝專業;大學生;設計責任感;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TU23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205-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42
一、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祖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優秀的文化。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我們有責任傳承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十八大以來,以國家領導人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對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培養高素質、自強自信,富有責任感的新一代社會青年。
二、環藝專業大學生設計責任感的現狀
(一)責任感意識薄弱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隸屬于藝術設計專業,又稱環藝專業,在讀學生大部分是藝術生。藝術的特質就是追求獨特、自由、感性,雖然說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了建筑、室內等多學科的綜合體,但為了表達藝術美,總需要富有創造力的,感性的藝術設計者。所以,大部分環藝專業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缺乏共享精神和理性思維,只想著把美好呈現給大眾,但缺乏科學的約束能力,設計的責任感意識較為薄弱。
(二)設計課題缺少深度
環境中任何一類空間的設計,都需要充分進行前期課題調研,了解空間的設計要求。由于大學生設計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課題的設計深度上比較缺乏,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內容,對現象背后的本質沒有認識。所以空間設計效果過于追求表象,而沒有真正的解決人們的使用要求,設計課題缺少深度,這是設計眼力、經驗,更是責任感的作用,需要學校大力培養。
(三)忽視文化知識的學習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應用型的藝術設計學科,在設計作品的表達上要求有較強的專業性,施工圖要按照國家規范進行繪制,效果圖的表現上要求真實性。環藝專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花大量的時間來繪制圖紙內容,鉆研各種設計表現技法,忽視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
但事實上,好的設計一定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有了文化支撐,才會有價值。這是大部分環藝專業學生比較欠缺的,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
三、重視大學生設計責任感教育
(一)大學教育注重責任感培養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責任,是一個人所應具備的良好品德,是自身的修養,是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應該勇挑重擔,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負起責任。要樹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關注弱勢群體,力所能及的幫助有需要的人。
大學教育應加強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力度,通過思想政治學習,了解國家大事。高校可定期開展有關責任感培養的專題講座,或者舉辦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假期支教,關愛弱勢群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責任意識。
(二)專業教育引導
環境設計專業內容多與人有密切關系,作為專業教育部門,系室工作中可以多舉辦相關公益社會活動。比如,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的設計,養老院的室內外設計、兒童圖書室的室內設計等社會項目。系室通過社會活動聯系相關單位或組織,定向為這些弱勢群體開展設計工作,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鍛煉專業素質。
在我校的社會服務活動中曾經對某希望小學的校園進行過改造設計。系室成立專門的工作團隊,抽調專業教師,成立學生設計小組。利用暑假時間,到實地進行調研,小組共同完成設計方案,繪制設計圖紙,交付施工單位,項目最終的回訪看到的是新校園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在這樣的社會服務項目中,引導學生們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從專業的角度幫助他們,培養學生的設計責任感。
(三)行業環境的建設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的范圍相對比較廣泛,畢業生多從事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相關工作,整個社會需求還是比較高的。由于服務空間幾乎涵蓋了所有人類活動的空間,所以行業的規范是非常重要的。
環境設計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雖然出臺了很多行業規范,但是市場也在不斷的完善,所以任何一家環境設計單位都應當自覺遵守行業規范,并不斷的為行業機制的完善提出新的建議。行業的優秀設計師或單位,可以同高校展開合作,定向培養大學生,講解相關行業規范,主動承擔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的社會責任。
四、環藝專業大學生設計責任感的教育路徑分析
(一)藝術美學教育路徑
環境設計專業歸屬于藝術設計范疇,是一種以空間為載體,以功能為訴求的實用藝術,也承擔著為社會大眾創造美的重擔。作為一名未來的設計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美學鑒賞能力,能夠感知美的事物,能夠在空間設計中表現美、傳達美。
在環藝專業的大學課程中,多加入藝術類通識課程,在不同的年級,持續性的向學生教授相關美學課程。在開設藝術概論,藝術史等必修課程外,再加開一些專業鑒賞課程,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打開美學眼界。如今社會上有一些設計項目為了博人眼球,追求刺激等,往往在空間中設計一些怪誕的效果,美其名曰另類的體驗。但是這樣的空間只會帶給人們奇怪的感受,甚至會將丑陋的事物美化,久而久之,人們的美學修養就會被全部擊垮。所以,在高校要大力推薦優秀的美學作品,提高環藝專業大學生對美的鑒別能力,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才會設計出美好的空間作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美學觀念。
環藝專業的藝術類美學課程內容豐富,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將比較抽象的美學概念通俗的講給學生,通過趣味性的、生動的講解,讓學生易于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真正提高學生的美學能力。
(二)專業課堂教育路徑
環藝專業大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其中包括居住空間、餐飲空間、展示空間等室內公共空間的課程,也包括景觀、園林等室外公共空間的課程,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是對一種典型空間的設計。通過四年環藝專業的學習,大學生能夠獨立或合作完成各類型空間的設計工作,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在空間設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選題、調研、設計等各個環節中體現設計責任感,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同時,要注意幫助他們建立責任感。首先,在進行選題時,充分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設計構思,引導他們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社會價值的課題。例如,筆者在餐飲空間設計課程的選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家鄉,貼近人們的生活。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小吃,每個地方的小吃店也都不盡如人意,環境臟亂差,人們在感受美食的同時也會受環境的困擾。作為設計者,為何不能給人們設計一個更加舒適的用餐環境呢?后期的課題調研可以采取對家鄉人們的問卷調查,結合當地風土人情,設計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家鄉美食空間。對于學生來講,通過空間設計的方式宣傳自己的家鄉,有一種自豪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家鄉責任感。
(三)畢業設計教育路徑
環藝專業每年都要向社會輸送大批畢業生,在學生畢業之前,要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設計一般會由團隊合作完成,一方面是為了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也是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畢業設計一般要經過十幾周的時間,通過選題、調研、構思、設計等多個環節,最終完成畢業設計作品。筆者近年來都作為畢業設計導師指導學生的設計工作,所以著力引導學生能夠選擇一些富有社會價值的課題,希望通過畢業設計來進行文化的推廣和傳承。
在上一屆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中,引導學生進行文化類家具設計,其中有三組同學在畢業設計作品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刺繡、國畫、茶等元素設計書房家具、茶室家具等。將這些具有東方美的元素融入到家具設計中,為人們營造一種典雅、含蓄、精致的中國傳統美學。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們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優良的中國元素進行創新設計,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起了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
(四)社會實踐教育路徑
環境設計是一門實用藝術設計,工作室會承接一些社會項目,在這些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作為環藝專業教育下的社會服務,一定要有足夠的正能量,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設計責任感。
在進行社區公共廣場設計項目時,不能只為了表達酷炫等空洞的設計概念,而是要真正的了解人們的需求,為他們建立一個舒適的休閑花園。因此,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做街頭訪問,發現實際問題等。在進行方案設計時,充分考慮人性化,給周邊居民帶來溫馨、舒適的享受,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夠感知生活的美好。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人們的美好生活環境為目的,讓學生能夠充分建立設計責任感,為社會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結語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出能夠真正“以人為本”的環藝設計專業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么首要的就是培養大學生的設計責任感。未來的設計師們為整個社會服務,老師要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要培養他們的高尚品德,要讓他們學有所成,能夠成為一個有良知的設計師,有素養的設計師,這素養包括美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職業操守等方方面面。只有這樣,這些具有設計責任感的設計師們才會為人們設計出一個個溫暖的房間,才會傳遞美好和力量,才會讓我們工作生活的空間充滿愛。
參考文獻:
[1]?? 董卿.當代大學生自我責任感的缺失及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9.
[2]?? 譚凡.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現狀與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9.
[3]?? 韓超.藝術設計教育中倫理觀的培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作者簡介:石磊,講師,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