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雅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山西省承辦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的函》[國辦函(2015)57號]指出:“同意山西省承辦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I備和舉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的經費主要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自籌,中央財政給予一次性定額補助;場館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自行負擔?!蔽募瑫r強調:“充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節儉高效原則?!迸e辦體育賽事去引領城市的大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獲得2019年第二屆青運會主辦權的山西開始“青運時間”,研究第二屆青運會對太原的影響,在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和環境方面產生的綜合效應,對促進太原市通過舉辦賽事的機會,促進發展,推進建設國家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特開展此課題研究。
文獻研究法,專家訪談法和經驗總結法。
相關賽事產品有很強的外部性,體育競賽對所在城市影響力的提升是經濟有所提升,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王郎玲(1997)等認為,相關投入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高強度和規模巨大的投資必將使城市經濟實現高速發展。陳歡(2009)等認為體育賽事的舉辦是吸引投資、促進消費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最好手段,還可以帶動體育產業、促進旅游、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李曉莉(2009)研究認為大型賽事后具有旅游杠桿效益,體育賽事的舉辦將對國家和城市的旅游帶來推動作用。促進太原市經濟加速發展從而為國際體育綜合賽事的成功舉辦做好物質保證;在刺激投資、擴大消費、增加就業優化經濟結構,帶動相關系列產業得到發展。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可以增強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競爭力。王景波(2010)等人研究認為,體育的效益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和保障。吳殷(2009)研究得出體育賽事的舉行對社會效益有很大的改觀。林東序表示可巧抓地方特色塑造城市理念,合理規劃基礎設施,推薦市民組合素質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從當地體育產業發展出發,林東序表示,青運會推動城市理念、城市視覺和城市行為(市民言行、人際關系、社會風氣等)的提高。通過體育事業促進城市品牌建設,完善政府職能,建立政府誠信形象的體育中心城市、國際體育城市等一系列新的城市代表形象。并且市民的民心將得到凝結,市民的社會責任感將有所增強,推動城市軟實力的增強。
據官方數據,作為上海市的一張對外宣傳名片的F1,每次賽事從電視轉播媒介獲取的觀眾近 6億,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中國上海。經10年的積累,F1已經成為上海的特色體育賽事,并家喻戶曉。參觀青海湖已成為青海省著名城市牌名片,它的相關產業已波及到甘肅、寧夏,甚至整個西北。據統計,環湖賽舉辦了12年,前來青海湖旅游中每年有17萬自行車運動愛好者是被吸引環湖賽轉播中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而來,這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發展。
隨太原市經濟實力,城市建設和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太原的會展業取得了迅速的成長。太原市已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2015中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博覽會、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十五項交流會。太原市全市人均公共場館面積達到0.91平方米,且賽事經驗豐富。小輪車訓練基地被列為國家級基地,曾成功舉辦國際自行車聯盟BMX世錦賽(北京奧運會預選賽),BMX全國錦標賽及冠軍賽。2008、2009年連續舉辦了女子摔跤世界杯,2010年起開始每年舉行太原國際馬拉松賽,2012年4月太原舉辦倫敦奧運會摔跤預選賽(奧運會選拔賽),2015年9月舉辦第17屆亞洲跳傘錦標賽,這些經驗為辦好第二屆青運會做了重要鋪墊。
青運會刺激太原市體育現有場館的利用率、維護及保證使用狀態。青運會籌備工作時間長,競賽項目或比賽隊伍人數較多,周期較長?,F承擔相關賽事活動,為青運會的運載做好鋪墊。太原市共有體育場館共有34個,主要以山西省體育中心、山西省全民健身中心(原山西省體育場)、山西省體育館、濱河體育中心為主體。能夠承擔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僅有3家,遠不能滿足第二屆青運會的需求,且其余場館設施設備陳舊。
太原市在山西省體育中心有六個場館可以供其比賽?;I劃皮劃艇、賽艇等水上項目將在汾河景區,濟州橋以南修建。青運會項目中足球、帆板、女子手球、曲棍球和壘球尚未修建場館,其可能分配至其他地市。
太原市籌辦第二屆青運會是城市鑄造民心和凝聚力的盛會,通過青運會推進體育公共服務發展,推動現代都市和諧。據專家預測和學者實證研究,多數城市通過舉辦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都將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往前推進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
科學論證,制定規劃,服務于太原市發展的目標,與太原市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一個城市有計劃、有協調、有戰略的承擔賽事才能保證其發展效益的最大化。太原市舉辦賽事的頻率,與其它產業的互動機制及統籌安排等等。大力發展太原市體育競賽經濟,使之成為促進太原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新的增長點,是事關太原現代服務業的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需要從經濟、社會、文體等方面協調發展的角度進行科學論證。建議由市發改委、體育局等相關部門牽頭,抓緊時間組織專家和企業家進行論證。如論證結論成立,則應著手制定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戰略舉措,用以指導行業發展,確定體育競賽經濟成為太原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發展地位。
在籌辦第二屆青運會期間,可能只投入,少產能,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但是過渡期后,將有所發展。據相關學者研究表示,多數城市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都將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往前推進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第二屆青運會期間大量人員涌入太原市,消化城市的“過剩”的產品供給,起到“熨平”及“峰聚效應”。第二屆青運會若賽事前后交通壓力加大,物價有所上漲,則經濟負擔加重;事后場館、設施的利用率可能不高等。發展第二屆青運會需面對如何處置配套基礎設施,及努力使太原市多樣化體育競賽產品的供給,體育設施為固定成本,伴隨第二屆青運會等其他承辦的體育賽事產品生產量的增加,擴寬渠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規模。并完善后勤與安全保障機制,深化管理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太原維穩、安全防控和應急處理體系,提高突發性事件的能力,確保太原安全穩定。
只有當第二屆青運會的人力資源配備素質提高,舉辦各類體育競賽才會使擁有體育賽事經營管理專用性的人才及資產得到充分利用,方可以使得第二屆青運會各服務部門的經營產品質量提高及服務功能完善,以及擴大產品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相比,太原市體育競賽經濟在社會化的專業團隊和激勵機制建立方面處于雛形階段,太原市應大力培養和引進社會專業人才或團隊,嫁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海納百川的心開發太原市市場。做好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培育、安置等規劃,著手培養相關賽事管理復合人才,及應用高新技術,避免資源流失。第二屆青運會與現代服務業具有天然聯系,太原市要面向國內外引入精通體育經濟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同時要依托本地資源打造復合性人才群體。改革不斷升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擴寬人才交流合作。
作為朝陽產業的體育產業,在其萌芽期太原市政府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給予相關政策扶持和引導異常關鍵。單純由市場來調節第二屆青運會產業市場會造成供給不連續以及正外部性減小而負外部性增加等問題。太原市市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充分發揮第二屆青運會對城市競爭力的積極作用。適當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將盡可能的降低第二屆青運會組織成本,并優化辦賽環境,提高運作效率,充分發揮體育賽事的溢出效應、輻射功能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吸納和整合各類資源,建設體育產業功能集聚區,加大互動力度及經濟產業聯動、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努力擴大有質量、有效益的投資,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籌辦第二屆青運會的過程中可采取政府領導協調和推動、給以政策性的支持等,第二屆青運會組織籌備和市場運作等由專業賽事管理公司及相關專家負責的“政府支持、公司運作”的結構。即按照現代企業的制度的要求:擴寬渠道、改革創新,建全以企業為主的賽事運作管理機制,政府支持、引導各方面投資組建的專項競賽公司,及以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組建專業化的競賽公司,使太原體育產業走向專業化、市場化的成長道路。抓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主動對接京津冀和“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山西籍企業家、科技創新人才回鄉興業的橋頭堡;落實好入晉央企、軍工企業、知名民企與全市簽訂的各類投資協議;瞄準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科技先導企業,爭取再引進若干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支撐帶動力強的大型產業項目,為“十三五”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在籌辦中,為支持現代服務產業族群發展,應統籌規劃太原市相關戰略政策;推進建全現代產業和新興行業;開放市場,大力吸引知名企業入駐,并放寬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品種;設立太原市發展引導資金,支持重點建設項目,鼓勵創新創業項目展示,引導風險投資基金進入體育等領域;修訂促進其發展的法律法規。
在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的條件下,努力提升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成長模式和產業組織。產業融合使得產業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高科技、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管理支撐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新型服務業態。第二屆青運會可推動太原市組織、智力和政策融合。
3.3.1 通過第二屆青運會打造太原市城市品牌
可持續發展是太原市成功舉辦第二屆青運會的根本保障。自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可持續發展觀以來,其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城市等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保持大型體育賽事的可持續性,打造長期效益,提防“賽后倦怠”。太原將從賽事的運作、賽事的推廣與傳播、賽事舉辦的經驗、賽事風格的展現、賽事文化的塑造等完善第二屆青運會的形式。大力支持有關體育賽事的創新創業,太原市第二屆青運會應創建自主品牌,增強對第二屆青運會知識產權意識。第二屆青運會發展研發制造以貿易、運動、旅游等為綜合的競賽產業鏈。
3.3.2 促進文體結合,塑造獨有的體育文化
太原市應注重自身特征,可更具需要設計自己城市的文化特征,找到契合點,將賽事與城市相融合,尋求共生共贏的道路。在平時加大在太原國際馬拉松、龍城賽龍舟、全國籃球城市、汾河體育健身長廊四張體育名片的宣傳力度,以體育賽事突出太原市龍城風貌和悠久的歷史傳統。也可模式“平遙攝影展”,通過一個點,烘托出整個太原?!吧徎洹比脒x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原市民俗傳統節日如:添倉節、寒食節和寒衣節。在推廣、宣傳及實施中,可利用以上元素,設計特有的會徽、吉祥物、口號、主題曲、宣傳大使和開幕式等??衫闷湓O計成民俗站點,供欣賞??稍O計太原市宣傳片,體育工作繼續推進太原市群眾社會化、競技專業化、產業市場化、工作法制化、品牌特色化的目標,打造太原國際馬拉松、龍城賽龍舟、全國籃球城市、汾河體育健身長廊四張體育名片。“五城聯創,共迎青運”,力爭在群體、競體、產業化三方面取得突破,全力開展好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