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靜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發現我國 0-6 歲人口達到1.05 億。而隨著二胎政策全面放開,我國每年的新生兒數量仍舊會持續升高。專家預測2020年0-14歲人口達到最高數值2.61億人,其中幼兒園適齡人口將超過1.26億人。2018年我國幼兒園兒童達到4960萬,專家預測到2020年幼兒園適齡人口將超過1.26億人。全民健身的浪潮下,幼兒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初始階段受到社會關注。幼兒園體育教學是引導幼兒體育活動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幼兒體育身心發展有重要意義。游戲化課程為幼兒體育教學提供了一個科學化的開展途徑,因此對目前課程游戲背景下幼兒體育教學開展進行分析,并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在生理方面,幼兒園階段孩子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身體各個機能發育不完全,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弱。幼兒體育教學通過科學化的方式積極引導與教育幼兒參與體育活動,促進身體發育,提高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及自身免疫力。在心理發育方面,在幼兒時期孩子求知欲旺盛,活動能力強,這為開展幼兒體育教育提供了必要條件,體育教學開展給幼兒意志品質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同時促進幼兒體育興趣的行成。
2012 年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幼兒體育發展始終排在第一位。體育活動具有多樣化的育人作用,生理促進幼兒各種機能及身體的發展,心理上給與幼兒情感的培養,增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科學的的、符合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的體育活動,是增強幼兒體制的關鍵因素,也是增強幼兒健康的一種積極的手段[1]。幼兒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促進其他素質的培養,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游戲化幼兒園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課程與游戲結合在內容上更加豐富新穎,體育教學課堂的固定內容與游戲的結合建立豐富有趣的特色化課程;在形式上,游戲化課程設置多樣化的情景設置,調動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采用的豐富多彩的器材為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專注力增加了基礎;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體育課堂給幼兒帶看來鍛煉和歡樂的同時,給老師自己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
游戲化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規則限定以保證教學過程的有序進行。這樣保證體育就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幼兒又受到相關規則的約束,保證運動量及強度。例如,在進行“小兵運糧食”的游戲時,根據相關的規則要求,幼兒必須“穿過草地”“跨過小河”并且在完成的過程中“糧食”不可以掉落,若糧食掉落,需重新來過,完成任務后可以自由活動。這類游戲讓幼兒了解匍匐爬行以及跳躍方面知識,增強幼兒身體協調與平衡能力。同時由于受到規則的限制,培養幼兒遵守規則、尊重游戲的意識。
當前幼兒園設置游戲化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未能完全的認識課程與游戲化結合的本質,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過度的游戲化、形式化、散亂化等現象。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忽視體育教育的本質,過度講究趣味性未能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分配體育活動、安排教學內容,出現了教師教學時很少考慮運動強度、運動量、練習密度及醫務監督等現象。[2]這易導致體育教學活動成為幼兒從參與的游戲心智活動,滿足不了幼兒自身所需的運動量。目前游戲化體育課程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老師占據主導地位的課堂,教師以設計教學的思路進行教學流程,幼兒完全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方案去執行受教育的過程,在體育中幼兒缺乏自我探索的體驗,限制其自由發展;另外一種傾向則是過于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認為游戲化的體育教學就是幼兒自由活動的過程,教師應當作為觀眾,不應過多的參與幼兒的自由活動的時間限制幼兒的自己發展。這樣的體育教學過程,幼兒體育運動活動內容單調且運動負荷不能達到要求,體育教學活動未能實現其應有的發展價值。
幼兒園年齡段是人體發育的重要時期,體育活動對身體發育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幼兒骨骼彈性大、易彎曲變性,心肺系統的調節功能發育不夠完善,易疲勞。教學過程運動負荷安排過大,會導致機體損傷及疲勞,影響幼兒身體正常發育;若教學過程中運動負荷安排過小,不能滿足于運動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實際上,目前游戲化的幼兒園體育教學及活動中過度的游戲化,運動負荷偏低的情況時常存在。第一,在課程安排上運動強度小,課程密度安排低;第二,教師體育教學水平不高,包括對游戲化的認識,組織幼兒參與體育活動時多排隊和講解時間占據過多,幼兒自主活動時長短,運動負荷偏低,不能夠滿足幼兒身體發展所需鍛煉負荷。[3]
體育器材是幼兒游戲時的輔助材料,健全且適宜的器材能夠很好的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但目前幼兒園場地設施比較單一且數量少,限制了體育活動形式的發展,造成活動更新速度慢,學生參與的興趣低。游戲化的體育活動的方式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但目前的體育教學有游戲化與課程的沒有科學化的融合,因此造成游戲化的課程下的組織形式單一,在體育活動的內容體系上缺乏科學性,沒有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當前幼兒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大多數參與聘用制,教師人員流動性大,中專畢業的教師所占比率較高,本科及以上比率教師占據很小比例。在教師素養的要求上,重視幼兒智力素養的教育,忽視了教師體育教學素養的要求,導致幼兒體育教學活動缺乏科學的指導。但根據實際需求,幼兒體育教師掌握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外,還要從根本上了解幼兒體育教學的本質規律。
教師的教學專業技能是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體育教學課程開展的首要條件。教師對于游戲化課程的認知是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幼兒園及相關教育部門能,應組織教師進行定期的體育教學培訓與指導,提高教師對課程游戲化的認識,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針對課程游戲化做出系統化的講解,讓教師從根本認識到游戲化的課程的有勢,以及游戲與課程融入方法及策略。
為保證幼兒體育活動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安排體育活動內容及負荷,認真分析幼兒年齡段對于體育活動負荷承受能力,第一,教學中根據幼兒身體發育需求合理安排運動項目;第二,合理安排運動強度,幼兒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發育不夠成熟,機能不夠完善,機體易受損傷,大負荷下的運動量極易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的損傷。第三,幼兒體育活動要適當增加密度,適當降低強度。幼兒體育課程中,在處理練習量和練習強度的關系時,注意練習量與練習強度成反比的關系,這樣就能基本保持適當的運動負荷。[4]
在幼兒體育活動器材與活動場地方面,國家鼓勵幼兒園在體育活動器材與活動場地方面的建設,建立幼兒園分層評建管理機制,加大對公辦幼兒園的投放力度。[5]各幼兒園不斷健全體育器材及場地,為教師組織豐富的體育教學活動提供基礎。幼兒園中若想把游戲當作幼兒園體育教學的開展形式,系統化的體育課程體系就必須是前提。游戲化的體育課程注重的是體育教學與游戲的相關融合而不是對原有體育課程的推翻,而是要在幼兒園所有課程活動中體現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這是游戲化課程建設要把握的方向。[6]各幼兒園以硬件設施及教師情況為基礎,根據學生基本情況建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社會、學校、家長應該轉變對于幼兒體育教學的觀念,提高體育活動有對于幼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教育相關部門加強幼兒教師的體育專業學習要求和技能,對于幼兒教師的培養方面將體育教學技能列入必修范圍,讓幼兒教師掌握具體的游戲化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的技能,包括如何設計相關課堂情景以及課堂觀察幼兒的參與等等方面,保證游戲化的體育教學符合幼兒素質教育與生長發育的需要,發掘幼兒運動及其他方面的潛力,為幼兒體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同時還應該建立教師體育教學能力及教學效果的績效評估體系,通過各種方式帶動教師積極參與幼兒體育教學的開展,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帶動教師積極性。
幼兒體育是終身體育的開端,培養幼兒體育運動的意識和習慣可以為終身體育打好堅實的基礎,對于終身體育的培養有重要意義。當前幼兒體育教學應該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在目前的幼兒體育教學中,游戲化的體育課程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幼兒的體育學習興趣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體育教學的效果。如何更好地利用游戲化的幼兒體育教學模式是我們今后應該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