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8)
2016年10月以來,中共中央先后部署實施“健康中國2030”和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兩項國家戰略,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復興傳統文化。正所謂“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固體工程、鑄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載體,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地。以普通高校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健康為基礎, 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更多傳統文化教育和健康知識教學中十分必要。
南京市范圍內有超過50所高校,且層次與種類齊全,以其為樣本推進研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有著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底蘊,南京抖空竹、撂石鎖是已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類項目。
南京市部分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相對較好,如開設傳統體育課程、社團,組建了運動隊,在國內外競賽取得優異成績。高校本身擁有豐富的技術、知識和人才儲備,同時具備現代科學的訓練方法、充足的訓練器材、高水平的教練員、豐富的選材資源,在技術與運動表現力方面,南京很多高校傳統體育項目水平已經超越了民間傳承人。特別是對于全國高校比賽項目,為了競賽成績和學校的榮譽,高校通過選拔身體素質好的學生,進行短期強化訓練,使其擁有比較高的競技水平,進而獲得優異成績。
南京市高校學生對所學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了解不深,在情感與傳承責任感方面,遠不如對比賽成績的重視。主要的問題有: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設計與西方體育項目基本相同,以技術傳承為主。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南京市有超過73.6%的高校開設了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項目。在文化內涵方面的教學專用課時不足6%,日常授課中能夠融合傳統文化教學的課時不足26.6%。
因為高校學生只在大一、大二上體育課,學生因為實習等原因一般在畢業前一年就會退出相關的社團和運動隊。調查發現,在大三、大四年級就有超過80%的學生放棄或遺忘了學過的傳統體育項目,他們只是為了競賽成績和修學分。畢業后堅持練習的人數比例不斷降低,后由于場地、工作、時間、器材和人數等條件限制,畢業就幾乎等于放棄。相比之下民間傳承人多數終身堅持練習,他們對該項目有濃厚的情感和傳承責任感,積極進行傳播,并傳授給后代子女。
中國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如太極拳、健身氣功、五禽戲、內家拳都融入了優秀的傳統中醫文化,使得這些項目有非常好的治病防病效果。南京市高校深入解讀其健康促進作用的課程很少,高校教育傳承只是局限于運動技術教學,90.4%的受訪者對自己學習的傳統體育項目相對于西方體育項目在健康促進作用的差異性不了解。參加全國高水平競賽的運動員,為了競賽成績進行短期高強度訓練,產生了很多傷病,對南京市高校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高水平校隊228名隊員進行調查發現,中等傷(1~3個月)恢復的有58人,占25.5%,重傷長時間后恢復(6個月以上)的有15人,占6.6%,重傷后不能完全恢復(1年)的有9人,占3.9%,未受傷的只有31人,占13.6%。
目前,南京市高校傳統體育項目師資普遍不足,學校體育教師的體育運動技能、教育修養很高,但是傳統體育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在體育教師的總人數比例不足9%。高校體育教師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知識儲備情況表現為:不用備課的前提下,17.7%的教師可以連續講授3個課時以上;72.3%的教師有關知識儲備不足,只能講授1個課時,可見教師的傳統體育文化涵養個體差異比較大。
高校傳統體育教師大多數來源于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素養相對較高,專業技能多以武術為主,少數學生掌握舞龍舞獅、射箭、中國摔跤等其他項目。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專業學生掌握的體育技能多數是西方體育項目,只學了一兩門傳統體育技術課程。調查發現,超過82.3%的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的學生學過24式太極拳或八段錦,學完一年后還能自主完成成套動作的人數只有19.3%。
江蘇省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省級以上遺產名錄:南京市江寧區,殷巷石鎖;南京市秦淮區,抖空竹。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在南京,很多傳統武術高手傳人都在南京。這些傳統體育民間傳承人有很高的運動水平,目前他們進入高校進行授課的渠道不暢通。出于安全責任、教師資質等原因,學校對于引進民間傳統體育高手進校園授課非常謹慎,所以豐富的地域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難以引進高校。
網絡游戲的流行,特別是手機游戲的熱潮,占用了學生大量空閑時間,擠壓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這對高校傳統體育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作用。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公布了近30年來大學生在耐力素質、爆發力素質(立定跳遠)、速度素質(50m跑)、力量素質等項目的成績,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這都成為傳統體育在高校傳承的阻力。
南京市高校每年大一新生中很多學生是屬于“帶藝入學”,其中部分學生在某種傳統體育項目方面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因為他們在中小學時期,已進行了多年訓練。新生入學后,這一類技術技能常常沒有發揮的平臺與機會,學校不去主動挖掘,就發現不了這些學生,其技藝也很可能荒廢。
青春年少的大學生,對于高校開設傳統體育項目興趣不高。調查發現,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籃球、瑜伽和舞蹈等許多西方項目受學生的歡迎程度都明顯高于傳統體育項目。與此同時,調查發現,傳統射箭項目受90%以上的學生歡迎。目前,只有少數學校開設該項目的課程或是社團,大部分學校出于安全、師資、場地等方面的因素,并未開展這個項目。
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利用這個優勢教育資源,同時推進健康中國與復興傳統文化雙重國家戰略,必將會事半功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和普及健康生活,有利于塑造大學生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他們的健康狀況和民族文化認同與國家發展前景密切相關。
在“健康中國2030”與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雙重國家戰略下,針對目前南京市高校傳統體育現狀,該研究給出以下建議。
(1)南京市高校利用自身的優勢教育資源推進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的傳統體育文化教師。
(2)應用運動訓練與人體科學最新科研成果,對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健康促進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使之被世人認同并發揚光大,助力健康中國國家戰略。
(3)南京市高校不斷探索同中小學、民間傳承人在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銜接機制,推進民間高水平傳承人進高校推廣傳統體育文化。
(4)探索南京市高校之間在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互動、共享模式。
(5)運用智能終端、大數據等科技成果,將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人機互動的游戲中,提升學生參與的興趣,促進南京市高校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