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葉 浙江師范大學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指出,調整教學組織方式,滿足學生選學的需要,把走班教學落到實處。[1]2019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提出,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依據學科人才培養規律、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因地制宜、有序實施選課走班,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2]走班制教學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教學改革中的“紅人”。實行走班制并不只是因為它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更是因為它應該為高校科學的選拔適合高校特點和專業要求的學生,從而促進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但現實無奈,實際上,走班制應該怎么“走”、如何發揮“走”的最大價值等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地思考。本研究以肯定走班制的價值為起點,就體育走班教學實施存在的具體問題做進一步深入探討,為解決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現實困境提供幫助。
體育走班制教學是指在同一時間里同一年級的體育課同時上,上課時打破行政班按學生的自選運動項目進行教學的形式。在年級內打破班級進行可選擇性的專項化體育教學。[3]它被賦予新的價值,符合教育教學、學生個性發展的時代要求。
體育學科內容編排的邏輯性是“每個學生瞄準自我終身體育發展的由淺入深的掌握好1-2項運動技能的科學發展過程”。體育走班制教學改變了學生學了12年一項運動技能也沒學會的現狀,其效果可以輻射到體育教學的各個階段,是小、中、大學體育課程銜接的紐帶。走班制教學的實施對學校有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充足的硬件設施還要有足夠扎實的軟資源,學校應注意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與發揮學校現有的資源,這就有利于推動學校全面改革與發展。對于教師來說,進行走班制教學后,促進教師傳統教學理念的轉變,促進了教師的體育“一專多能”充分地發揮,促進體育教師自覺鍛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4]對于學生來說,走班制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自身興趣與能力,這對于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對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等也有積極作用。[5]由此可以看出,體育走班制教學是可以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服務的。
我們對走班制教學的期待是可以通過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選擇自己走班的方向,解決“學了十二年一項運動技能也沒有掌握”的難題,完成小、中、大學體育課程的完美銜接,滿足學生生理、心理以及國家的教育需求。走班制注重學生對項目的個人選擇,要求學生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么、未來希望做什么,而不是“亂走”,“形式走”,處在身心尚未發育成熟階段的青少年,其選擇帶有明顯的盲目性與跟風性。在2016年大眾網的一次報道中指出“現在很多學生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未來想要做什么,絕大多數學生平日所談與未來規劃沒有任何關系。”[6]學生會根據體育項目的難易程度,得分高低而倉促決定走班方向,對于性格內向或不善于與人交流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選課可能不只是簡單地追隨自己的興趣,而是為了尋求一種歸屬感而盲從他人。[7]這樣盲目隨性的走班成為學生“投機取巧”的產物,與走班制的初心相違背。
由于體育課具有其特殊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考慮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運動環境等,這對學校的硬件設施資源有著較高的要求。體育教學離不開體育教師,體育運動項目的多樣性使得體育教師的專業性在教學實踐中面臨著考驗,在2020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師人數已經增加到約60萬。而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共有21.08萬所,在校生1.56億人。[8]這對于龐大數量的學生來說,體育教師數量仍較渺小。體育走班制使得教學班級數增加,教師資源短缺的現狀更為嚴峻,這就使得體育教師教學任務嚴重超標。為改變這些問題部分學校選擇減少可選項目以降低要求,但這樣卻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致使走班制最終走向“形式化”的歸途。
走班制教學使得固有的行政班里面的學生經常分散至不同的班級,學生一直在更換不同的班級,學生對于班級的歸屬感和班級凝聚力缺失,影響班主任和班委的日常秩序管理。同學間的親切感大部分也只源于課上,部分同學之間彼此不熟悉,對于性格較于內向或不善于與他人溝通的學生來說在課上參與度會降低,課堂氛圍不積極,增加體育教師的教學難度。體育教師很難在課后找到學生進行具體指導,輔導時間體育教師在所涉及學生的行政班級進行“串班”,“串班”走到哪個行政班,該班級學生可以請教,當教師離開以后,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及時給出建議,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有一定的影響。[9]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最終都離不開體育成績評價,加入各種升學考試后,由于決定了考生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權,“成績”仍是學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最看重的終極目標。部分學生、家長與教師對走班制缺乏認識與了解,由于大多數學生面臨著中考、高考等升學壓力,因此,他們極易認為走班制最終會演變成快班與慢班的形式,從而致使對學生按優劣進行等級劃分的情況出現。[10]為此在選擇時,無論是從學生、老師、家長還是學校的角度來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導致走班制中的“選”無關乎愛好與未來規劃,而是關乎拿高分的機會。田忌賽馬般的選擇在這種背景下顯得理所應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廣受好評的體育走班制也逃不脫成為高考的“指揮棒”的命運,“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也終是未得到好的解決,出現這樣的局面仍有違改革的初衷。也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新高考改革的預期。體育走班制如若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僅是為了“選拔”適合的人才,那將會極大地損害學生的發展,嚴重的違背教育初心。
考慮到體育運動項目的多樣性,學校應該在學校官網上建立體育課程管理網絡,及時更新相關數據庫,走班制教學的進行離不開學校的真實校情來進行每一步的規劃實施,其操作具有相對的專業性,學校可以選擇與專業的機構進行合作,采用智能化的軟件進行選課、分班、排課以及進行課表的查詢等。應該盡可能多的培養專業的指導教師,將生涯規劃融入必須課程以及為學生開展與之相關的講座、活動等,讓學生充分了解自我和社會,為學生選課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選課時體育教師、家長、班主任等應適當把握學生的選擇,學生、教師、家長應積極、及時溝通交流,尊重學生興趣的同時又不能過度遷就學生的興趣泛化。興趣愛好具有“廣泛接觸”和“深入學習”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考慮,不能盲目擴大,把遷就錯當成尊重,這不但違反了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規律,也違反了義務教育的真諦和本意。
學校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是保證分層走班制教學實施的基礎。[11]“走班制”除了各級教育部門制定概念性規劃外,地方教育局等部門也要認真努力研究做好切實落實方案,相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體育師資隊伍和學校的硬件設施、投入運作經費等制定規劃方案,依據學校實際情況分析而設定“走班制”的具體實施方案。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爭取滿足體育走班制所需要的硬件設施以及部分經費。學校的軟件資源是核心,盡量滿足體育教師數量與質量的要求,定時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爭取與其他學校教師交流合作的機會,完善基層體育教師再教育機制。體育走班制的實施,關鍵是項目的設置,要充分挖掘學校的資源設施,充分利用體育教師的專項類型以及學生想學、愛學的角度層層遞進,設置學校能開、教師能教、學生愛學的體育項目。
由于走班制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靜態管理方法已不能十分適應學生不斷變化、流動的課堂節奏,因此,只有改變靜態的班級管理,使之動起來,才能達到與走班制相適應的管理效果。由此筆者認為,學校、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學生均應該主動承擔班級管理的責任。首先,學校要建立專門的“指導教室”,具體來說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點名考勤;處理班級的事務;與缺席者和后進生談話;對學生進行學業、生涯、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指導;學習娛樂的場所;重要的考試所在地;學生各類投票所在地;課前宣誓。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師生溝通和增強學生的班級集體意識;其次,教師應自覺提升自身的班級管理意識以及管理能力,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應該建立共管、共享的信息交流平臺;最后,充分發揮學生班干部的管理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是關鍵,班主任應該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了解保持學習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并積極與班干部、教師和班主任配合。[12]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我們可以引進國外盛行的學分制,打破學年制和年級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供空間,緩解“應試”壓力。美國各高中對核心課程都是既有學分數的要求又有修習學期數的要求,[13]其不僅考慮到畢業的要求,還考慮到升學的要求,其中畢業要求的寬松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國若要引進西方學分制的管理,就必須要對現行的體育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要打破僵化的管理體制,重構評價制度,完成觀念、模式、內容的全部改革。在中國,學校主要是以學年制管理為主,可以將學年制和學分制結合起來,這樣“它不僅可以滿足課程的多樣性的需求,反映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還能在全國范圍內順利地開展實施”。[14]此外,走班制的實施,需要更多采取開放式評價方式,通過評價體系的改變,教師將從原來的學科教學轉向課程設置、學習方法和評價方法以及轉向學生的終身發展。最終完善體育課程體系,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