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高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是為大一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級辦公自動化、C語言程序設計和Python程序設計等多門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和計算機思維等多種能力的提高。目前,高校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主要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采用項目或案例,以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因不同地區的中學階段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側重點不同,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相差較大。講解過于基礎的話,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就無事可做,講解得有些難度,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跟不上。雖然教學中進行了教學設計,由易到難,但總體來說,較難把握尺度,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太困難,對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太簡單。
高校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內容相對較多,特別是大一上學期開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涵蓋面較廣,理論部分與三大辦公軟件的使用,想讓學生切實地掌握技能需要時間進行操作練習,若教師講解過多會縮短學生的練習時間,而部分內容老師不進行講解學生又無法繼續進行下去。對于這些操作性較強以及需要計算機思維的課程,多數學生都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聽起來容易寫起來難。針對這些困境,希望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通過把“課內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水平。
對于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與項目管理,物聯網安裝調試,售前與售后技術支持,物聯網產品營銷,物聯網編程開發等。學生就業單位包括:系統集成、物聯網工程建設與服務類企業,信息工程監理類企業、咨詢設計類企業,IT設備、軟件及產品銷售與技術服務企業等。
結合崗位分析以及行業產業的變化,我院對接和融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和職業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并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使人才培養目標對接崗位能力要求,教學要素對接生產要素,教育育人過程對接生產、技術服務工作過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安排教師深入企業行業展開專業調研,并利用我院開發的“產教融合人才招聘大數據分析查詢平臺”對產業及行業人才需求特征、崗位技能要求、崗位行業流向、產業熱點崗位流向、大專招聘需求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同時聯合“1+X”評價組織、校企合作單位、行業專家等通過分析崗位(群)對知識、能力、素質等基本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目的是使人才培養方案更符合企業要求,實現畢業即就業。
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以能力為本位、素質為基礎,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實行“學、訓、戰”彈性工學交替,“干中學,輪崗實戰”的教學方法,通過干中學,讓學生有各種項目歷練的機會,學生輪崗,工學交替,增加各種項目歷練的機會,敢于接受一些跨部門合作的任務。
通過分解“1+x”傳感網應用開發(中級)職業技能等標準要求以及各物聯網企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將將物聯網專業課程項目化,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物系,在“1+x”職業技能教學內容納入相關專業核心章程中。基于以上幾點我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開設了物聯網嵌人式設計、物聯網通信技術、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物聯網行業應用、物聯網聯結管理平臺、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電子電路分析與應用等核心課程,并開設了自動識別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NB-10T原理與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大數據應用技術等專業拓展課程,同時為提高學生對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強化學生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知識內化、遷移、繼續學習的能力,設置了30學時的綜合實訓課程。
圍繞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貫徹傳感網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在充分考慮物聯網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路徑與成長路徑基礎上,我校建設了傳感網應用開發實訓室、物聯網控制系統工程實驗室以及PVUE國際認證考試中心。傳感網應用開發實訓室是以物聯網各領域的各技術點為主線,立足先進、創新、實用的原則,實訓室既滿足了物聯網培訓認證所要求掌握的技術的需要,還全面涵蓋了物聯網專業所包含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同時實訓室還著眼于解決物聯網實際應用與就業層面問題,引入了智能家居、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工業物聯網等典型業務應用場景,使學生在實訓的同時,了解、融入真實行業產業應用。最終讓高職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牢牢掌握就業所需相關知識與技能。另外,我院根據“1+X傳感網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考場建設標準”要求,將傳感網應用開發實訓室建成為標準化考核站點,是淄博市目前唯一一個傳感網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已承接了多所院校的多場考核。將傳感網應用開發實訓室打造為集教學、實訓、培訓、考核為一體的實訓室。物聯網控制系統工程實驗室可以為師生提供更深層次接觸、學習、研究物聯網的環境,該實驗室定位于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建設和研究,師生可以參與到我院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建設項目中,實驗室集觀察、認知、開發、應用于一體。PVUE國際認證考試中心可以承接華為、中興、阿里云、騰訊云、紅帽、IBM、Oracle、Microson等在內的國際上大部分ICT類認證考試,為我校廣大師生及周邊城市提供國際認證考試服務。考試中心將成為我校提高ICT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新平臺,也是對國家“1+x”證書制度的積極響應,學生不僅可以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還可考取主流ICT廠家的行業認證,這將有助于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對接“1+X”證書師資需求,組建“雙師型”傳感網應用開發教師隊伍,選派教師赴“1+X”評價組織進行傳感網應用開發培訓研修,考取相應的培訓講師資格證書以及考評員證書,培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并選派教師赴校企合作單位進行物聯網工程實踐,考取行業高端認證證書,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我院通過選聘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產業導師,充實團隊力量,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通過實施企業項目負責人與教師角色交叉、學校教師與項目組成員角色交叉,實現了校企師資高度融合。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激發了團隊的求知活力,多措并舉打造一支過硬的梯隊式師資團隊。
引入“1+X”證書制度以后打破了原有由院校自主評價的單一人才評價方式,實現了院校自主評價與行業企業評價相統。我院創新人才評價體系,采用“三主體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即“校內過程考核+集訓認證考核+實戰項目組考核”,考核實施主體變為學校+評價組織+項目組。校內過程考核:主要考核學生校內學習成績;集訓認證考核:考核學生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行業認證情況;實戰項目組考核:考核學生實踐應用能力,通過“三主體多元化”考核評價做實產教融合、理實融合,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實訓教學基地承擔著培養物聯網應用技術人才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專業軟硬件教學資源豐富,擁有物聯網實訓基地、單片機應用技術實訓室等教學資源。但由于電子類產品更新換代快,教學中所使用的設備技術等容易落后于生產一線,因此物聯網實訓基地應擁有物聯網關鍵技術實訓平臺,能將目前主流的物聯網關鍵技術融入實踐教學中。教學中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教學與具體崗位工作任務相聯系,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以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出,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在引入現代學徒教育的同時,在企業和學校在合作的層次上,采用教師和其他師傅聯合講授,同時,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企業培訓教師,不斷提高師資的實踐能力。將云計算技術運用到物聯網實踐教學,及時推送并更新物聯網專業企業招聘信息及實踐教材,企業和學校在合作的層次上,采用教師和其他師傅聯合講授,形成一個融合基礎理論、工程實踐為一體的培養機制,從而實現為物聯網專業培養集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的人才。
計算機網絡基礎實驗是網絡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后的補充和應用的過程,因此,對實驗的內容要精心地設計。如在設計交換機實驗中,先從交換機的基本模式和命令配置開始,熟悉二層和三層交換機,了解遠程登錄配置、掌握虛擬局域網劃分、端口聚合配置和快速生成樹等技術配置命令的學習,再到交換機的綜合應用配置。實驗內容由淺入深,從基礎性實驗驗證慢慢到驗證性實驗,再從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實驗進階的合理銜接,實驗中再穿插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另外在指導方式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和實驗的開展,通過建立小組實驗,明確小組任務,分工合作,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他們去發現問題并善于解決問題,同時提高他們的團隊配合的意識。在不同的實驗教學內容中,還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轉變角色,對于學生來講,讓學生轉變為教學的主體。實驗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通過項目中理論和實驗課程方法的學習,輔助教學模擬軟件的應用,使學生在實踐環節中學會創新,培養動手能力,自主協作,更好地將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融為一體,提高學生實操技能。
“1+X”證書制度的實施創新了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深化了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暢通了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加快了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了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吻合度、前瞻性方面的不足,拓展了就業創業本領,緩解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在落實“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拓展實訓室功能,夯實師資力量,健全人才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