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
小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而在小學教育階段,受生理年齡和心智發育的影響,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容易在競爭壓力和人際交往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所以,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并進行正確引導應該作為當代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下面,筆者結合實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對校內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之間的差異不能完全認知,易受到周圍環境和網絡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在走向社會后,容易做出偏激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幫助小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之間的關系,正確看待競爭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情誼。因此,可從預防干預入手,對小學生適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為健康成長和快樂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1.家庭重視不夠。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事方式、家庭環境、家庭氛圍等都會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往往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對孩子學習成績存在過高期望,但對孩子心理健康關注度卻很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過度干涉、過度保護、嚴厲懲罰的現象。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分關注和溺愛,容易導致孩子獨立性差、驕傲自私、缺乏個性。而在農村家庭,因主客觀條件和認知的限制,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學生在父母的嚴厲要求下學習,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學校的干預力度不夠。學校教育對小學生身心發展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感染力,不同的校風和學風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目前,在學業成績占主導地位的學校教育中,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及學習成績之上,對學生心理干預力度不夠;學校在追求升學率的前提下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較少,不能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設置的心理輔導課也較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無法及時有效地干預。
3.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撐。在傳統教育的大背景下,師范院校的培養重心都傾向于主攻各學科專業,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重視度遠遠不夠,即使各學科專業開設心理課,但受觀念的影響,師范院校學生對心理課程的重視和研究遠達不到目前的需求。所以,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方面存在較大的缺口。雖然在新課程改革后,國家為各個階段的學生配置了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且學校和教師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關注度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是教師在教學壓力和繁重的教學任務面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研究不深。此外,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屬于兼職,在實踐中,多由團干部、政治教師或者班主任兼職,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來輔導小學生。
1.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家庭中,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這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應營造尊重孩子的家庭氛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避免隨意性,處理好情緒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克服非理智的行為,避免盲目性。
2.學校應創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首先,各地小學應增加對心理健康教育專項教育資金投入,采購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硬軟件設施設備,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專項經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趨于正規化和科學化。其次,充分重視學校對小學生心理的干預和指導,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并與年終考核相關聯,調動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將硬件設施建設、開展情況、學生反饋效果納入評價體系,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檔案,形成動態機制。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配備足夠數量的教師。在師資培養上,應提高教師待遇,在職稱評定和培訓教育上打通渠道,為教師成長成才提供健全的平臺。在具體培養實踐方面,應為教師安排一定數量的課程競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師的設計能力、溝通能力和教學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與師范類學校合作,建立實習、就業交流關系,為學校爭取和培養一批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