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
近年來,信息化建設越來越成為學校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指向,針對信息化建設,七里河小學結合新教育“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標追求,積極探索開放性、學習型的,以數碼平臺為媒介、以校園網為基礎,整合各種網絡教育資源、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數碼社區建設模式,探索適應時代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校內外關系協調的現代化學校發展的新路徑。
1.借助網絡平臺,創新教研方式。依托“互助教研+網絡教研”提升校本研修水平。運用“UMU軟件平臺”,創設一級主題教研課程,在一級主題課程根目錄下創設子課程。引領教師整理分析相關數據、研討主題內容,并對數據分析及形成的觀點結論進行交流、反饋、評價等,讓教師獲得基礎性、過程性數據,利用工具讓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更為便捷。
2.打破時空限制,開展教育教研。專遞課堂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跨時空教研的一種重要形式,使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共享,達到有效教研。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及師師互動的形式實現互動多元化。
3.共享優勢資源,分享研究成果。借助全國QQ公益群“001草根論壇”,與優秀教師對話、與名師零距離接觸、與各地的同行進行交流與溝通。學校多名專職教師應邀擔任了主講教師,向全國各地的教育同仁交流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在分享中生成智慧,提升素養。借助“A0-碼課學園-直播群”,在“映客”平臺上和全國的老師、學生及家長分享教育技能和優秀經驗。
1.建構課程體系,實現學科融合。學校通過實踐創新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1+7”校本課程體系,“1”即國家課程,“7”即“篤行、博藝、尚禮、健康、善學、創新、悅讀”七彩課程。課程館立足于班級文化、班級特色,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以閱讀、詩社、演講、寫作、魔方、七巧板等為主題,班級課程館為載體,借助信息技術支撐,建設更加個性化的“互聯網+智能學科課程館”新格局,學科課程館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以學科融合為突破,建構新的課程體系。
2.基于學生素養,提升育人成效。建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館體系,將學校課程全方位納入網絡體系,通過線上線下精準對接,形成了具有現代學校特色的數碼課程體系。如,創新課程之科技社團課程,通過跨界將圖形模塊編程軟件與傳感器結合,將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引進樂高課程等。“樂高機器人”課程,將數學與綜合實踐課程整合,讓學生通過設計搭建,改變思考方式,形成發散思維,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合作、實踐動手能力。
學校立足教師的專業發展,構建學校名師工程體系,設置學科名師工作室、教師成長梯隊工作室、教師常態運行工作室,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心理健康、美術、音樂多種學科;涵蓋名師、骨干、新秀成長指向;重點定位于微課程、傳統文化等重點領域,形成多種學科、不同梯隊、全員共進的專業發展共同體。由年輕骨干教師自主組建的微課程工作坊,自2014年起,逐步將現代化技術與課堂有機結合,開發涵蓋學科知識、班級管理、策略研究等多方面內容的1000多集微課程,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高度融合。
1.探索智慧學習模式。利用“學校網站”“班班通”“電子班牌”等管理平臺,將新理念、新技術、新媒體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探索自主探究、情景互動、跨界創造等智慧課堂學習模式。“互聯網+吟誦”“互聯網+沙畫”等課程體系的建構,將美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將語文學習與音樂修養的提高高度融合,將美術、音樂以及光電技術整合,通過網絡展示、體驗、交流、生成,從而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育人效果。
2.創新有聲課程資源。“有聲課程”學習新體驗,以“故事文化建構、故事課程探索,故事學科拓展、故事課堂研究、故事德育實踐”等主題建構數碼課程體系。2017年,學校啟動“七小在線”有聲讀書課堂,主播老師堅持每天以錄制讀書音頻的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2019年,學校正式發布涵蓋全學科的“有聲課程”,成為系統提升“線上”新教育閱讀實踐的重要載體。
3.推進智能學習實踐。學校充分利用“云”平臺等智慧學習平臺,全校學生全部擁有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空間,同在云端享成長。把網絡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科教學工具,將其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充分發揮數碼社區的作用,讓網絡走進每一門課程,貫通學生學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