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學校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課堂有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一要求可通過教師的提問來實現。在課前對提問藝術進行深入研究,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是語文課堂改革的主要目的,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與高效化。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每節課的時間都是固定的,若一堂課教師無法分辨哪些才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貪圖在一節課中把所設的教學目標全部實現,那么就會導致每一個知識點都只能一筆帶過,無法進行深入的講解,反而浪費一節課的時間。許多語文課堂之所以效率低下,正是因為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盲目地追求數量,試圖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得課堂冗長無味且不易讓人理解,課堂也失去了本該擁有的激勵性。如,在教授《小石潭記》一文時,教師盲目地向學生分析作者生平,將課文進行全篇翻譯復述,分析課文中每一位出現的人物形象,這樣的設置使得課堂內容過多且都不是有效的提問,教學目標不明確,許多內容在本篇課文中無法體現,這些內容對學生的語文功力也沒有幫助。因而,教師在進行課前備課時,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圍繞此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有趣并有效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教師在每一節課前都應詢問自己,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是什么?什么樣的提問才能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問題下的本質是什么?初中語文課堂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生涯的重要轉折點,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正確有效的提問方式能引導學生走進課堂,這就需要教師的高度負責而不是在課堂中憑著自己的感覺走。每一種不同的提問都有它自己的優點和適用范圍,但決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圍繞此目標展開提問,找到一個典型提問能夠引起學生深度的思考,使得整堂課都以這道題為中心展開學習討論,再循序漸進地走入更深度的學習。
提問作為初中課堂中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能起到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是雙方之間的橋梁。現如今,隨著新課標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也逐漸明白提問在課堂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并且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課堂的有效性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時應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在課堂中想要激起好奇心強或者好勝心強的學生學習欲望時,教師就可使用激將式提問方式,通過對一些難度系數不大的問題進行試探性提問,以達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并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的目的。若是在課堂中遇到難點提問時,一下子的提問會使課堂進度停滯不前,教師就可使用分解式提問,將一個大問題拆分成許多個小問題分別進行提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完成全部的提問,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并積極思考,提高課堂參與度,這種方法在提問難度大的問題時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教師在課堂氛圍低沉的情況下進行提問,可使用錯誤式提問法,教師可將正確答案進行否定,以這種方式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正確的答案不斷地進行探尋,讓學生在課堂當中多些勇敢。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方式的培養,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白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這一道理。不同的提問方式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場景時,能發揮出不同的效果,為此,教師應結合課堂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問題能否促進學生學習是檢測教學有效性高低的標準之一,當今社會下的課堂不應是單一死板的,應是自然課堂,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這樣的課堂向教師提出教學要求,形成一種互動、有趣、開放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強調的是教學的過程性。這一方式說起來簡單,但在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困難,倘若教師不能靈活掌握這一方式,便會使得課堂偏離預期,朝著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為此,在課堂中,教師應抓住重難點提問,以引導的形式讓學生學習難點,將困難的知識點分層。學生的學習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惑,教師可利用這一方式將重難點進行設疑,將學生的思維向各個空間延伸,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