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長川九年制學校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發展思維的一項重要活動,對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及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數學閱讀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的必經之路。在數學閱讀材料中不僅可以學到數學的意義和數學學習方法,還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整體閱讀能力。
1.數學閱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下要求小學生具備語言文字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數學定義、定理的閱讀和理解,對數學應用題的審題能力,同時提高學生數學符號、數學圖表、數學圖形的基本閱讀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尤其強調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2.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從數學試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地方小升初試題中已經出現了閱讀理解題型,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閱讀材料,二是考察內容。這類型題要求學生將數學語言符號化、邏輯化,要求學生在短時間讀懂并理解一個陌生的數學問題情境,然后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掌握的數學技巧靈活解題。主要考察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所以數學閱讀能力不僅僅為了解決數學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提升閱讀認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很多農村小學生錯誤地認為閱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特別是數學閱讀。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幫助學生改變觀念,提升認識。部分學生雖然不愿意或者很少閱讀,但喜歡聽故事,教師要抓住這一點經常給他們講數學故事。在數學課堂中經常給學生講數學家陳景潤、陳省身、高斯等人的故事,經常讓學生搜集數學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例如了解到:兩千多年前我國計算工具“算籌”;一千多年前我國發明了算盤,計算速度加快了;四百多年前法國和德國數學家發明了計算加減乘除的機械計算器;五十多年前美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每秒可以運算五千多次;如今計算機最快每秒可以運算一千萬億次……這樣的閱讀輕松、有趣,學生在講故事、聽故事過程中逐漸培養了數學閱讀的興趣。
2.克服閱讀障礙,閱讀由簡到繁。小學數學中,由于一般應用題有較長的文字表述,或者需要將圖形轉換為文字或者符號語言形式,使得部分學生對這類問題產生了畏懼心理,不能正確閱讀,更不能正確解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如何將較長文字中關鍵信息正確地尋找出來,如何將圖形語言轉換為數學符號。在低年級教學中較少涉及復雜問題,對學生的數學閱讀應遵循螺旋上升的基本規律,在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后逐漸增加難度,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
3.貼近生活實際,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數學教材中內容大多是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語言表述簡潔嚴謹,但小學生通常很難理解表達的意思。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內涵,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帶著學生閱讀,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使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和情境,例如創設生活化閱讀學習情境,讓其明白,閱讀后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在閱讀中邊思考邊尋找答案,避免盲目閱讀,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4.教師以身示范,教給學生基本方法。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數學老師示范作用很重要,教師需要示范閱讀。教師的示范閱讀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閱讀水平,通過教師示范閱讀幫助學生明確閱讀中如何確定重點詞語,需要刪減那些干擾性詞語,如何理順先后邏輯順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邊讀邊講,耐心細致地幫助學生分析,不能因為自己理解充分就認為學生也理解到位。教師反復示范,指導學生閱讀,學生就會關注閱讀,在教師帶領下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
5.設計閱讀作業,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上,課堂閱讀以讀圖、讀符號、讀文字為主,課外閱讀適當安排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相關資料,如查找數學名人趣事、數學發展歷史、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等,這樣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積淀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大有好處。只要教師適當引導、鼓勵,多給學生創造一些交流、展示的機會,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自然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