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縣南關小學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是怎樣的課堂呢?筆者知道的小學數學課堂卻是這樣的,教師一上講臺便開始講解,講解幾套例題,學生一言不發,只聽教師講完了,開始布置作業,一節課就結束了。這是長期以來的舊課堂;還有一種情況,教師出示例題后,就象征性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來回答,不管學生答對答錯,最后教師照樣進行總結,一概而論,一如既往地講出正確解法,這被稱為教材改革的新課堂。目前又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教師用上了幻燈機、投影儀等各種多媒體教學儀器,教師只是把要寫在黑板上的例題搬上了投影儀。但是這些都算不上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因為它根本沒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一句話,還是陳舊呆板的“添鴨式”教學,想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即便是運用了多么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儀器,只要不改變師生之間的主客體地位,那這堂課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舊課堂,是不符合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真正的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不是灌輸者,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其任務不是“教”,而是去引導學生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實踐,怎樣去學習。也就是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發思考,根據學科內容自主設計問題,自發組織去討論和解決問題。比如一節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課——負數,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和授課的,只見他手中拿著許多溫度測量儀走進課堂,然后按學習小組把測量儀分發個學生,又在熒幕上播放一段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后,就說了一句話:同學們該明白自己手中拿的是做什么的了吧,現在就以小組為單位,開始你們的活動吧,二十分鐘后再看你們展示的學習成果。一節課看到的是學生怎樣動手測量室內外溫度;怎樣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設計問題,組織解決問題,展示活動過程,最后展示的是活動成果。教師適時給學生點撥或指導,聽取匯報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
一節課教師只是充當了幕后設計師和場外指導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小組成員互助合作,配合有序,分工明確;學生在自主合作活動中,發現問題,設計問題,探究問題,體現了新課改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展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道德素養、人文素養的目的。
同樣的課文,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設計。用新課改理念設計小學數學課堂,就會教出不同的結果。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時的學生是被動學習,是沒有趣味的學習。而沒有興趣,也就是沒有充分調動起他們全身每一個感官去感受知識。所以,也就談不上牢固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去主動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什么探究、合作、自主、創新都是掛在教室墻面上的一張紙,喊在教師口頭上的一句口號而已。
如果教師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教材內容的脈搏,也就是掌握了數學的規律性、可操作性、實用性、人文性,教師會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尋找數學知識點,主動探究數學中亙古不變的規律,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難題,主動觀察,主動思考,主動和同伴合作,主動向教師請教,主動假設。這些就是數學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孩子們認真鉆研、一絲不茍的嚴謹之中。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往往是無暇顧及學生的其他發展,只是專注于學生的成績。所以說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就必須徹底摒棄應試教育那一套陳舊的教育模式。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殷切期望和社會的迫切需要。國家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家長需要品學兼優的兒女;社會需要動手操作能力強、心理健康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去創效益,實現“雙文明建設”都豐收的大好局面。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立足于現實,充分把握社會發展的潮流,緊跟時代步伐,顧大局、識大體,勇于占領素質教育這塊主陣地,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學嚴謹的文化精神、主動探究的學習意識、攻堅克難的高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