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市楊家橋小學
群文閱讀與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相比,具有顯著的區別。教師可根據不同的群文文本、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采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讓“閱讀”變“悅讀”和樂讀,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和科學化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群文閱讀教學與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相比,給予了教師更多自主權,他們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群文閱讀的文本,并對這些文本進行組合和呈現。在此基礎上,科學確定群文關聯主題,選擇一組文章,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群文閱讀還擴展了教師的教學空間,提高了其教學的主動權。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應在科學選擇群文材料的基礎上,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以及當下的教育熱點、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學習基礎、學習習慣以及能力訓練目標等來確定關聯點,以此為基點來選擇群文。此外,教師在選擇文章時,還應根據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實際情況,將課堂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搭配,如,對預設的教學中心目標、作者、文章要素等進行科學搭配,注重其整體呈現效果,提高文章選擇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還可以對預設的教學中心目標、作者、文章要素等進行細分。對于教學中心目標來說,教師可以從知識中心、方法中心等入手;文章要素則可以從文章的主題、語言形式以及深度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在開展主題為英雄的群文閱讀前,在設置教學目標時,確立了兩個關聯點:一是價值中心,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英雄類相關文本,引導學生對于英雄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通過滲透德育因素來培養小學生新的英雄觀;二是方法中心,選擇一組英雄類群文,這類群文在表現英雄手法方面存在著差異。在預設了這兩個目標之后,我選擇的一組群文包括:《少年中國說》《黃繼光》《武松》《頒獎詞三則》。這四篇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均選擇了英雄這一主題;第二,作者和寫作時間的不同,體現了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第三,選擇的文章既包括中國古代,也包括現代類文章;第四,文章表現手法各異,有演講詞,也有議論文。這樣的選擇,為幫助學生認識英雄、學習英雄以及形成新時代英雄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群文閱讀”閱讀量與傳統單篇文章相比,數量明顯增加。此時,就需要對原來的目標進行細化和整合。在此基礎上,設置群文的目標,以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功效。在優化和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目標時,教師可通過設定最低目標來實現人性化的教學理念。如,在英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目標進行如下整合:第一,通過文本閱讀,來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時期英雄的共同特征,感受他們身上的寶貴品質;第二,通過群文閱讀,幫助學生掌握人物的具體寫作方法;第三,進行群文閱讀時,注重求同求異的原則,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他們對于英雄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在對群文閱讀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時,由于考慮到該閱讀教學方法閱讀量的加大,使得其傳統單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細化應進行取舍,因此,我未在字詞方面制定具體的要求。此外,我還對教學內容、方法等目標進行了整合,以確保實現最低的教學目標,消除廣大師生聽到群文閱讀時產生的畏難情緒,通過師生共同實踐閱讀教學,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生活化教學,通過創設情境營造出能夠讓學生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讓“閱讀”變“悅讀”和樂讀。在整堂課中,由于教師設置的教學要求和問題較為概括,使得師生擺脫了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產生的問題和目標壓力,使學生們在趣味、多媒體等情境中發揮出更多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快樂地閱讀。
群文閱讀主題較為豐富,且容易抓住讓學生們閱讀時舉一反三的時機來進行拓展性閱讀,豐富他們對該主題的認識。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可根據群文閱讀的優勢,來幫助學生掌握群文閱讀和生活化閱讀的方法,從而使每堂閱讀課都能收獲滿滿,使學生們既能學習到寫作的方法,又充滿了閱讀的樂趣,讓閱讀變悅讀,并將認識和方法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想要順利從閱讀轉變為“悅讀”和樂讀,需要教師在正確認識群文閱讀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同時,積極尋找群文之間的關聯點,并對閱讀教學目標進行整合,融入生活化教學;同時,豐富主題,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此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