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銀市第二中學
在《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重要的是以“給學生提供與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實施。
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產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衣著方面。在講述到天氣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給學生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學生們討論總結之后,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提出: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么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通常會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
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的“南船北馬”外,針對現在機動車越來越多的現象,在課堂上,筆者在講完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后,適時地給學生提出了“為什么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一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但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就有一些同學能在課堂上舉一反三地把“上個世紀圍困在極地冰原地區輪船上的船員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來。至于食、住方面,學生們可以從氣候等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有的同學則把自己收藏的“民居”郵票在教室里進行展覽,有陜北的窯洞、云南的吊腳竹樓,而客家人特有的“圍屋”則引起同學們更大的興趣。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學習的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滿足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可使其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教室里貼的校歷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其實也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可聯系校歷表中的“星期”講解“月相”,通過變動的作息時間表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如,當學校更換作息時間表時,我在課堂上問學生:“上個學期18點30分上晚自習,天已暗下來了,而現在為什么19點30分上晚自習,天還大亮?”將身邊的事物與書本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與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布局上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和措施的制訂,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讓學生體會地理對于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而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他們了解了當地農業發展政策后,會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內容,有選擇性地引入地理教學中,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新聞聯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環境相聯系,更因“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貴在“新”,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普遍關注,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像那些經濟、科技建設成就的報道,既壯國威,又鼓舞人心,不僅誘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了其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而且讓學生養成了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熱點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會掌握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新知識,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工程實施的重大意義,三峽工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