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洮縣第四中學
思維比知識更加重要,若離開了思維,學生就不能學到活的知識。思維可視化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創新思維,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逐漸被教師運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主動運用思維可視化,從而有效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為此,筆者首先分析了可視化思維的含義,之后重點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思維可視化的運用策略。
總的來說,思維可視化主要是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學生原本不可視的思維轉變為可見的狀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一些無法用語言表達或者只能口述的思考方法,以現代科學技術轉變為一些圖,從而將原本抽象的思維轉變為模式圖與流程圖,讓學生在具體的圖中高效率理解知識。語文學科屬于一門具象化的學科,從教材內容來看,通常都是描寫某一具體的情感或者事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語文又是相對抽象的。語文學科的表達是文學性的,再加上文學又是抽象的代名詞,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理解語文學科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可視化思維,將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
1.思維可視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1)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創設教學情境。就語文學科的教學來說,情境的創設是十分必要的。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些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相對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教學情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從而引起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以教學《蜀道難》為例,這是唐代的作品,且文學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對蜀道的“難”并不理解,也很難理解李白寫蜀道“難”的目的。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2)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引導學生思考。語文學科的學習還要讓學生能獨立、完整地思考。教師若在課堂上不斷給學生提示,并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考,學生在離開了教師的提示后,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說,且以一些具體的、想象化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思維線索。比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與荷塘月色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思考作者寫荷塘月色主要是為了表達什么情感。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主思考時,自然能體會到作者寓情于景,表現當時政治低下的苦悶、寂寞與彷徨的情緒和潔身自好的情操。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去探索,讓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能夠讓學生真正具備思考的能力。
2.思維可視化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可視化思維方式,有利于學習者掌握與理解,更有利于教師指導與管理。為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第一,發散學生思維。若學生的思維打不開,那么自然也就沒有寫作素材,而當學生的思維打開之后若毫無邊際,同樣也得不到運用。為此,還需要從思維分級發散的角度去管理學生的思維。以春節作為主題,第一級就應該先發散為事、物與人;第二級再發散為吃年夜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等等,人可以發散為同學、親戚、朋友、家人等。若從春節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去思考,就是更高一級的思維。第二,聚合學生的思維。當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后,還應適當聚合學生的思維。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表達與個性的需要,自由選擇深度思考的發散方向,并朝著表達的目標深入。比如,我們如果選擇的是吃年夜飯這件事,那么就需要將吃年夜飯前、吃年夜飯時、吃年夜飯后的時間、地點、事件、感受以及任務的語言、動作與心理等做進一步發散,這樣才能突出寫作風格。第三,將風格轉換成語言。思維只是寫作的一部分,因此有了思維之后還要將其轉換成語言,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作文。在選擇了生活中的人、事或者物之后,就可以運用各種詞語、修辭等文學表現方式去表達,這也是轉換思維的過程。
可見,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符合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需要。教師要充分利用思維可視化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能積極應對日后的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