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臺縣南華鎮中心小學
沈慶九老師提出的“理趣課堂”是一種值得研究與實踐的模式,他將課堂的“理趣”定義為“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筆者認為,要做到課堂含理而有趣,自然而情真就需要做到關注學生、研究學生,遵循規律、循序漸進,聯系實際、走進生活,以人為本、回歸本真。由此,要打造理趣課堂,就需要教師明確一個教學理念,那就是教師的“教”是水,學生的“學”是山,水要繞著山轉,山水交融,和諧共生,這樣才能做到課堂上潤物細無聲,贏得滿山的翠綠。
要打造理趣課堂,就要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發展水平,通過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力圖讓學生親歷有趣的推理活動過程,形成一種明確的推理意識,以教材中的素材,創設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收獲了思想方法,這便是情趣之后的理趣。因此,教師必須做到關注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啟課堂。
也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溝通。因而讀懂學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身價值、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這包括讀懂學生的言語,認識到學生言語表象后的信息,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讀懂學生的表情,通過學生眼神及其面部表情發現其內心世界的蛛絲馬跡,從而適度地調整節奏、聲音、板書或講解的方法;讀懂學生的困惑,“知其因,曉其果”,迅速地明白學生困惑的原因所在,并給予恰當、合適的指導;讀懂學生的心理,掌握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真正“認識”學生。
數學不是老師講明白的,而是學生自己想明白的。因此,打造數學理趣課堂,老師要善于做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要布局,教學才有設計感。讓學生的思維每向前走一步,就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獲。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結構是科學數學知識結構與特定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結構相結合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結構體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編寫者的思路,努力的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去展現教材知識內部的邏輯順序,在此基礎上確立教學的起點和教學過程。
在此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特別強調解決問題以后的“反思”,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來說才是易于體會、易于接受的。因此,循序漸進激活學生的思維才是課堂成功的關鍵點所在。
課堂有理趣,主要在于教學環境的創設。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名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學校的時間是有趣、有意義、有收獲的。因此,課堂趣味不僅僅是低層次的“有趣”,而是一種充滿思維含量的“理趣”,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向上的學習氛圍。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也是數學應用的最終歸宿。只要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生活處處皆數學。教師要善于用一些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生活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信息,把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課外生活結合起來,建立密切的聯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把學生現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他們從原有的生活體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由此,孩子們經歷了“體驗內化、探求新知、回歸生活、拓展應用”的學習過程,才能享受數學的魅力。
理趣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引導的人,甚至是在學生背后為學生鼓掌的人。這就說明我們應該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的天堂,堅持以生為本的精神,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發展能力。在操作時,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索新知識的活動中去,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動腦動手相結合,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動,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是自由的、充實的、幸福的。
總之,構建理趣課堂要求我們從學生的特點和已有認知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式,采用充滿情趣的方法,用“趣”的方式幫助學生建構新的認知體系,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形成、鞏固和生長,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理趣、情趣和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