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宗艷 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中等職業學校
音樂是中職課程中的一門素質型學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要提升他們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致力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傳統的音樂教育難以滿足素質教育要求,所以體驗式教育被中職音樂教育重視,這種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的學習方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更高實踐價值,教師要有創新應用的意識,利用情境設計、任務驅動、活動組織、訓練歷練等手段和方式,對學生展開觸動式、融合性、暗示式教育,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體驗式教學強調實踐性,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深度發掘學生學習潛質,提升其學習效率。
傳統中職教學普遍認為,音樂教學在教育中可有可無,不必作為必修學科對學生進行教授。因此在傳統的教學下,大多數的中職學校并不重視音樂學科教學,甚至沒有設置音樂學科這門課程。就算學校開設了音樂課,但是在傳統音樂教學的影響下,教師多數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教師只管進行音樂知識和音樂技巧的講授,并沒有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因此,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甚微,對學生的教育和成長也沒有起到任何推動作用。在過去的音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將音樂課程的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不會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也不重視音樂課程為學生帶來的效果。因此,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并不重視音樂教學的進步和發展,更不會積極轉變音樂教學方式,最終導致音樂課程在傳統教學中停滯不前。
一直以來,中職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學校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主要學科教學上,普遍淡化音樂教學問題,加之中職音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比較落后,所以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度低,更不存在對音樂學習的創新能力。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注重他們的情感表達,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環節,音樂學習事半功倍,這樣有助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舒適、更有效率、更直觀,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創造力。
提升美丑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分,受限于自身知識層面,往往只能體會最表面、最膚淺的美丑,不能深層次發掘事物本質的美丑。音樂的學習不是簡單對表面美丑的辨別,而是培養學生鑒賞高雅、低俗的能力,促使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發展中,始終有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態度。中職音樂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挖掘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開闊音樂學習的知識層面,從不同角度感悟、理解音樂,切身感受音樂的美,豐富自己的審美感覺,形成自己的見解,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更好借助音樂平臺抒發表達自我情感,獲得認同感、價值感,讓自己審美能力有進一步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深化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才培養結構的變化。縱觀我國中職教育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長期以來與職業社會的發展聯系不夠緊密,甚至在中職人才的培養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如以往的中職教育過于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反而忽視中職教育的培養要求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忽視對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不知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在這種培養現狀下,學生很難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呈現良好的社會競爭力,進而在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體驗式教學則能夠有效改善這一局面,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甚至與之相近的生活情境中很好地理解音樂知識,同時能夠在深入了解音樂背后的情感需求和表達的基礎上,將所學的音樂知識得以運用,其自身的音樂技能和實踐能力有所提高。
教學情境具有直觀性、動態性、互動性特點,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觸動,教師科學設計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啟動學生音樂思維,建立音樂體驗的機會。教師借助媒體展示、演繹等手段創設情境,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體驗情境比較有感覺,教師需要做出優化設計,以提升情境調動作用。學生對媒體情境是比較敏感的,教師需要做好篩選和創新設計,為學生準備適合的媒體展示形式。音頻、視頻、圖片等都是最為常見的,教師不妨增加手機、電腦等輔助工具,為學生展開互動創造條件。如多媒體播放音樂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跟隨哼唱或者是律動表演,也可以播放伴奏音樂,讓學生演繹展示,學生有更多參與機會,其學習體驗認知自然產生。
如教學《茉莉花》這首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讓學生做好聆聽。這首歌曲是江蘇民歌,帶有江南水鄉的特點,其旋律優美動聽,歌詞有地方風味。為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教師播放歌唱家的演唱視頻,還增加了同學的演唱內容,讓學生形成不同的欣賞感受。學生在聆聽歌曲時,對同學演唱視頻最感興趣,紛紛做出評價,將欣賞學習推向高潮。教師借助媒體展開助學設計,推出學生演唱視頻材料,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學生欣賞熱情更高,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體驗也更為豐富。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呈現個性化,其關注點也有所不同,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能夠為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認知。如果能夠讓學生參與信息搜集活動并做信息共享,其組織效果會更為豐富。
音樂欣賞學習有不同呈現形式,教師以任務設計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利用一些輔助手段,展開個體或者集體的學習行動,對音樂作品做深度分析,在公開展示和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形成的學習體驗會更為深刻。音樂鑒賞需要一些專業知識的支持,學生接納任務后,需要做更多信息搜集和樂理知識的準備,確保鑒賞品質,其體驗認知隨即形成。
比如,《友誼地久天長》歌詞是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創作的,后來被譜寫成樂曲,屬于蘇格蘭民歌,在世界廣為流傳,后來被《魂斷藍橋》電影作為主題曲。教師給學生設計欣賞任務: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這首樂曲的相關欣賞素材,根據聆聽、思考和討論的情況,自行設計演繹方案。學生對網絡信息搜集比較熟悉,其欣賞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對演繹方案設計不是很明白,教師隨之做出指導,要求學生針對我們班級特點,推出集體演繹活動方案或者是演繹構思,準備參與班級集體交流活動。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展開操作,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建立。在交流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創意設計,學生大多能夠主動發言。教師組織學生互動評價,推選出一些個性設計構思。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求學生搜集欣賞素材,設計一些演繹方案,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學生在信息搜集和演繹設計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豐富。
中職音樂教學屬于藝術類教育,而藝術本身屬于一種特殊的藝術活動,因此要求中職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設計中應當更多重視學生音樂學習體驗感,體驗式教學,需求靈魂上契合。體驗式音樂教學是強化學生音樂體驗的教學方式。中職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愛玩、活躍是他們的天性,體驗式音樂教學是一種解放天性的教學,滿足學生愿望,是課堂充滿趣味性,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單一灌輸式教學。歌曲接龍、唱歌比賽、合唱比賽等都是音樂體驗式音樂教學常用活動,深受學生喜愛;教師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開闊思維,為學生增設更多富有創意的、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提升音樂綜合素養,提高音樂學習成績;體驗式音樂教學強調的是情感交流與傳遞,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同學生成果及時分享學習體會,體驗音樂學習的價值,感悟音樂真諦。
音樂學習一堂課《童話故事與節奏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在輕松娛樂中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從而感悟音樂的美好。體驗式教學活動可以從音樂作品理解,音樂情感培養等方面培養學生抓住音樂內涵提升音樂素養。
師生在課堂中進行交流互動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學生由于思維的局限性,對于很多問題都缺乏完整的思考,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流中,能夠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或是思考不完善的地方,也可以與教師或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經驗,一起共同進步。在中職院校音樂教育的體驗式教學下,師生互動能夠促進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學習和理解,并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加輕松。師生互動最常見的就是集體討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好討論的主題,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或是讓學生面向全體同學進行分享自己的心得,這同樣也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自信。
例如,在《花非花》的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幾個學生上臺分別進行歌唱表演,然后讓臺下的學生認真聆聽,并且在歌唱結束之后進行評價。每個學生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注重歌唱技巧,有些學生注重歌詞吐納清晰,有些學生重視歌唱技巧。在這個活動中,每個學生對于歌唱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師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出來,最終融合在一起,讓大家互相借鑒和學習對方好的觀點和想法,達到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體驗是音樂學科學習的主要手段,教師借助更多輔助手段創設學習情境,為學生準備更多展示、演繹、創編任務,組織學生觀看、欣賞、搜集音樂演出和音樂素材,能夠創造一些體驗機會。體驗式教學在當前的中職院校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發展和成長。面對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以及音樂教學的特殊性,教師如何在中職音樂教學活動中更好地融入體驗式教學,在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同時,充分發揮體驗式新教學方式的優勢,以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學生對體驗式學習持開放態度,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夠創造更多教學成長點,助力學生形成豐富學習體驗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