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柳梁鎮中心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根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希望學校承擔好立德樹人,教育育人的神圣職責。”可見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已在貧困的甘肅莊浪大地上工作了二十余年。目前工作的地區更是貧困地區中的貧困地方。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文化不發達,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世代以種地為生,也沒有特產。伴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當地村民大多選擇在外地打工,因此“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相對較多。由于長期在農村學校工作,這幾年也有幸參加了“精準扶貧”中的“教育扶貧”工作。通過詳細摸排及“教育扶貧”實踐,發現了當地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提出一些具體的應對策略。
1.不少留守兒童缺乏理想信念,對前途一片渺茫,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究其原因,是由于青壯年出外打工,大多數承擔監護工作的長輩們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識字。無法對孩子亦或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人格培養等;更有甚者是“大孩”帶小孩。如筆者在帶五年級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生和她上初中的姐姐租住在校外,姐弟二人自己做飯、上學,無人監管。解決生活問題尚且有困難,更談不上家里人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少數留守兒童有厭學、愛花錢、愛上網甚至有偷竊等行為。如帶六年級的時候,筆者班有一個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年邁的奶奶看管。她特別愛撒謊,經常向父母要錢,說是買學習資料,然后把要來的錢亂花,引誘班上的一些學生向她靠攏,帶壞了班風。還有些負責監管的婦女、老人搞迷信活動、上網、打牌、喝酒、抽煙、玩快手等,也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使有些留守兒童養成了不良嗜好。
3.成為校園暴力的“主力軍”。留守兒童中有些孩子由于沒有父母陪伴,容易產生自卑膽小的行為,甚至產生輕度“自閉癥”,所以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成為“校園暴力”中的被虐者。有些留守兒童會成為“校園暴力”行為的實施者,尤其是高年級的留守兒童形成所謂的“幫派”,欺負其他孩子,要錢、騙錢,甚至威脅、毆打其他學生。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留守兒童在校外缺乏有效的監管。留守兒童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沒有教師管理和教育,形成所謂的“真空時段”。因為孤獨,留守兒童往往向一塊湊,在一些不良風氣、垃圾文化和物質的誘惑下,為滿足其“需求”混在一起,拉幫結派,成為“校園暴力”的實施者,甚至走向違法犯罪之路。
1.從宏觀層面上,在校期間教師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理想、信念、人格教育,讓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在微觀層面上建立留守兒童尤其是“扶貧”家庭中留守孩子的資料庫,學校應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生活情況。
3.把留守兒童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成立“談心室”。解決他們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做好德育工作。
4.通過打電話、微信等方式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及時聯系,要求家長定期(至少每周一次)向孩子打電話或視頻聊天。通過互通信息彌補留守兒童生活中的親情缺失,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處理突發情況等。
5.建議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大多數法制副校長由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擔任)定期在學校做法治宣傳教育,從小培養留守兒童的是非觀念,讓其遵紀守法,將“校園暴力”消除在萌芽之中。
6.凈化校園周邊環境,消除校園附近的所擺攤位,嚴禁不健康娛樂設施在校園周邊出現。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貧困地區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應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蔡元培先生說:“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根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王國維亦云:“有知識而無道德者,則無以保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未得為完全之人物也。”學校和社會各界應聯合起來共同幫助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