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城關區輔讀學校
首先,受智障學生個體因素影響。智障學生的智力低下,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缺乏自控能力,意志薄弱,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他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怎樣使自己舒服就怎樣做,沒有是非對錯觀念。
其次,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于智力有智障學生,他們更需要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來彌補缺陷。而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需要家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智障孩子的家長往往忽略了榜樣的作用,過分地溺愛孩子。
1.從細節入手對智障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剛入學的智障學生尤為重要。智障學生剛入學,筆者就采用順口溜的形式對他們提出基本的課堂常規要求。例如“一二三,看誰坐得端又端,小腳放放好,小腿并并攏,小眼睛看老師,小手放在小腿上。”讓智障學生便于理解記憶更易于做到。在進餐時,讓他們排隊進餐廳,飯前洗手,不挑食,不邊吃邊說話,不倒飯菜。在玩玩具時,要求智障學生學會分享,不爭搶玩具,玩完后要將玩具收拾好,并請能力強的智障學生將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從這些最基本的點滴小事要求智障學生,讓他們逐漸適應學校的生活,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教師還要細致地觀察每一個智障學生,在智障學生出現行為問題時及時給予指正。
智障學生剛剛入學的第一學期前半段是關鍵的形成期,后半段是鞏固期,因此對智障學生可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地對其進行強化訓練。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須隨時隨地進行。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落實在一樁樁一件件零星瑣碎的小事上。
2.針對個體差異矯正智障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對全體智障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個別智障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教師應對每個智障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正。
如,筆者班姚姚由于在家時從來沒有接觸過其他小朋友,所以在學校時很想和同學們一起玩,卻不會表達。但是她平時無意間語言表達得很好,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只是在人多和正式場合的時候就封閉自己不敢說話,只能用粗暴的方式來作為“溝通”的手段。針對該生的此種不良行為,筆者深入地分析原因,并結合她本身的特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和其家長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告訴家長絕對不能滿足孩子的不良要求,讓家長與教師配合,不能一味地溺愛。其次,對該生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在平時多關注她,利用日常生活抓住時機正確引導鼓勵她與人溝通,及時地給予表揚和獎勵;在出現打人、罵人情況時,立即暫停她所做的一切活動并批評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與人交流,無理取鬧的次數也明顯減少了。
面對那些行為習慣比較差的智障學生,還應運用一定的食物刺激鼓勵他們。筆者班金偉偉同學剛開始時不愛畫畫寫字,一畫畫寫字就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筆者就利用他喜歡吃零食的特點給他一點刺激,在形成寫畫的習慣后,逐漸減少這種獎勵。
3.建立獎勵機制,調動智障學生積極性,對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強化。在培養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工作中,教師如果只提出訓練要求而沒有及時檢查與督促,這就跟沒有要求一樣。筆者在學校規章制度的要求下,對智障學生的紀律、衛生、訓練等方面做到每天檢查督促,做到“天天查、周周評、月月總結”。還定期開展“爭星”評比活動,評出紀律標兵、進步標兵……這樣的檢查評比,對智障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強化作用。
4.家校合力對智障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智礙學生的教育中尤其起重要作用。對此,筆者利用家長每天接送孩子的時間向家長了解智障學生在家的情況,還利用電話、班級群等向家長及時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向家長推薦有關智障兒童身心特點及康復的知識,并在每學期初告知家長學期的教學計劃,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有目地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