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外國語學校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來組織教學的,往往把教學看作封閉系統,將學生視為被動的“對象”,以集中在課堂范圍內的單項輸導方式進行教學,只重教法,而輕學法,教學方法成了“獨腳將軍”,因而學生只能被動地記憶、模仿和服從。新的教學觀則側重傾向以學生為出發點來組織教學,既重視研究教法,又注重研究學法,在運用教學方法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注重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傳統教育方法與新的教育方法的對立乃是被動性與主動性的對立”。所以,選擇教學方法應處理好這一問題。
傳統教學觀將教學方法局限于“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現代教學觀則認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它更強調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事實上,錄音機、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上的廣泛應用,不僅使傳統教學方法擴展了功能,而且還能摧生出新的教學方法。如,電影機、電視機在教學上的應用,就使“演示法”的功能擴展了,而教學機器是“程度教學法”得以實現的物化工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將會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當然,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各有其優勢,它們永遠不可能互相取代,只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更多教學方法的涌現并非是為了尋找一種最好的方法,而只是擴大了教師選擇的范圍。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篩選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呢?經過教學實踐,我認為首先應了解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中學生的年齡大致從11、12歲至17、18歲,他們同小學生相比,在認識能力的發展上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除了在注意、觀察、記憶等方面有明顯的發展外,主要表現在思維水平的提高;而從思維發展的歷程來看,小學階段則屬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而初中階段已基本完成了這種過渡,進入了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時期。初中學生的年齡大致在11~16歲之間,雖形象思維仍占很大比例,但他們已具備了相當的歸納推理水平,針對這種狀況,教師除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外,還可以根據某些教材的特點,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讓學生充分參與揭示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如,在講解分式方程時,可有意讓學生解方程x2+3x+2=0解得x1=-1,x2=-2,再讓學生解一個分式方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先將方程去分母,獲得整式方程x2+3x+2=0,并解得x1=-1,x2=-2。之后,可讓學生將根代入原方程檢驗,再問他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發現x1=-1,x2=-2,都是整式方程x2+3x+2=0的根,但x1=-1卻不是分式方程的解,這時應及時設問激疑,問題出在哪兒?學生積極地討論起來,最后發現x1=-1使分式方程的分母等于0,學生逐漸認識到當解分式方程時,為了去掉分母用(1-x)(l+x)乘分式方程兩邊,使其變為整式議程時就產生了增根,這樣師生共同得出了結論,當一個方程的兩邊同乘以一個整式時,可能產生增根,增根恰是所乘整式等于0的未知數的值,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建構了方程兩邊同乘以不為0的數或整式時,新方程與原方程同解的觀念,學生參與搞清了方程產生增根的原因后,臉上洋溢著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通過教師質疑,啟發調動學生參與探索,共同解疑,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應與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緊密聯系起來,因為在未來社會一個人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知識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首先,要培養豐富的思想力;其次,要有求異思維能力,同時還必須有實際操作的能力。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從學生時代開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想象。
總之,教學方法的運用,本質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成為教學方法的革新者和創造者,創造出適合具體的教育情況和自己個性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