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第四中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情感教育的滲透”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立足課堂教學,滲透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適度融入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還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下面,筆者就分析一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相應的滲透策略。
朱小蔓在《情感德育論》中提到:“情感教育是一個與認知教育既相對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個體的情感潛能在新的教育氛圍中發生新的質變,達到人的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滿發展。”從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來看,情感教育的滲透已是迫在眉睫,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可行性,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高中生物的學科性質。生物課程在高中學科教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科學探究能力、理論實踐能力,等等,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生物科學與社會、科技等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我們培養的,不僅是可以準確掌握一定生物學知識的學生,更應該是具有一定生物學素養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不斷提升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并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跟上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腳步。
2.教學內容方面。生物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例如學生通過對遺傳學的學習,可感悟生命的偉大;通過鳥的反哺,能懂得感恩。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將情感教育融入學科知識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關于真善美的感受和體驗。
3.高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從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多對未來充滿信心,渴求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相對來說也比較強。但此年齡階段的學生也容易出現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產生過高的情感期待。由此可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實現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1.營造課堂氛圍,促進情感的生成。傳統授課模式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對學生的心靈關懷,同時也未彰顯人文精神,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相符,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容易導致學生興趣的喪失、情感的淡薄。
在課堂上滲透情感教育需要教師營造課堂氛圍,構建一種具有整體性、創新性、多樣性的、和諧的、富有趣味性的、可持續的教學模式。例如在進行“實驗設計”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通過“熟悉教材、收集資料、回顧經典、設計實驗、師生討論、內容總結”這幾個環節,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成就感和學習興趣的形成。
在日常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課堂氛圍的重要性,從學科知識和學生特點出發,不斷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生成。
2.注重學科資源拓展,關注情感實踐。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教師需注意挖掘生物學科的情感教育優勢,并借此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情感教育。眾所周知,高中生物所蘊含的內容不僅是單純的學科知識,更與豐富的科學發展史、歷史中的生物學內容等密切相關。通過相關資源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科學家們勇于創新實踐、頑強拼搏、熱愛科學、忠于實踐等精神。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對研究方法、思維模式、創新角度、科學觀念等的研究,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等情感。
3.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情感傳遞。教師自身的素質會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不斷提升、不斷學習,才能通過積極的情感傳遞,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第一,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更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做終身學習的實踐者;第二,教師需增強對教學工作和學科知識的熱愛。因為教師對待知識的心態,會在無形之中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第三,教師還需要根據高中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不斷完善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創新永無止境,只有深入學生內心的教育,才能激發出他們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