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智 祁偉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提出: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難看出,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高度重視對各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而作為貴州民族地區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選課是體育專業學生專業核心課程,承載培養學生體育專門人才,既重知識傳授又有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通過籃球專選課教學從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式的教學中挖掘蘊涵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特別是在學習掌握規范技術動作、遵守規則、比賽中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觀眾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它可以塑造學生品格,提升學生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的精神;教育學生尊重規則、守法的道德情操;為國爭光的博大情懷。較好地落實路立德樹人,提升教學質量。
學習籃球技戰術,不管教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必須在籃球規則指導下,規則規定了什么技戰術動作是合理的、什么技戰術是不合理的,是非法的。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遵守規則和裁判法。才能讓學生學習規范的、先進的、潮流的、技術、戰術,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時間、空間,展示合理的技、戰術動作提升自身籃球素養。此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迫使教師積極推進課堂革命,將有限的課堂容量騰挪至課前和課后,組織學生利用優質線上學習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1]。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樹立典范,鼓勵學生向表現優秀、動作規范的學生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突破陳規、大膽探索、改革創新精神。如學技戰術前學生要思想高度重視熱身運動(運動后拉升)、避免運動受傷,同時,高效的熱身運動后機體處于興奮狀態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技戰術。是保持運動壽命、運動能力的最好方法。通過分享我國CBA優秀籃球運動員王治郅、易建聯,國外優秀籃球運動員喬丹、鄧肯、詹姆斯等成功勵志故事,能在籃球體壇上長盛不衰,特別是王治郅,征戰在NBA、CBA職業聯賽38歲才退役。NBA球星卡特在NBA打了20個賽季,42歲現在還在征戰。他們除了自身較好身體素質外,與常年的自律的力量等素質訓練、保持高效身體機能。通過分享籃球明星事跡使學生感受籃球文化以及籃球比賽中蘊含的體育精神,讓學生從中受到啟迪[2]。掌握科學運動賽熱身前賽后拉伸有關,做到科學運動,給我們年輕一代樹立了榜樣。
籃球專選課,因學生技術相對較好,經常在教學中采用比賽教學的方法。首先,教會學生相互溝通、互相信任、團結協作、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精神。班上教學比賽,不管怎么分組,作為一個團隊,要溝通、要信任、要團結,打出精彩配合。正所謂“無兄弟、不籃球”,營造和諧良好的團隊氛圍,如果輸掉了比賽,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告訴學生勝敗乃兵家常事,使學生在彼此安慰中增進友誼。如果贏了比賽,教師要引導學生戒驕戒躁,繼續努力,保持謙遜[2]。引領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觀眾。無論對手強弱、優劣、技術好壞、身高是否對等,要排除干擾,以球會友。通過比賽展示高超技術、技能,讓對手信服、佩服。不得戲耍、戲弄、玩弄對手。拒絕粗野、粗暴、暴力動作,更不要出現墊腳等傷人動作。將實體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同學們走基層,深入一線,實現課程育人的潤物無聲。通過比賽典型案例現身說法,如比賽中投中3分球后在對手面前豎中指;給對手蓋帽后搖手指,對手投籃后上搶防守不控制腳步,有墊腳行為,導致隊員崴腳受傷;尊重裁判員的判罰,裁判員作為籃球比賽的法官,依據規則精神及裁判法對場上隊員的各種不符合規則要求進行執裁,因比賽激烈、對抗強度大、攻守轉換快,移動速度稍慢等處在閉角,難免出現漏判、錯判、誤判、反判等。特別是我們專選學生,初做裁判、臨場經驗欠缺,對規則及裁判法精神理解不透徹,更容易出現上述誤判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隊員對裁判員執裁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場上爭執、矛盾激化。教師可以中斷比賽,進行規則解釋和隊員思想教育,促進教學比賽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通過比賽休息期間,在執行完成教學任務時拓展對籃球裁判員執裁中出現的錯判的處理。如我國CBA聯賽規定裁判員執裁一場比賽只能出錯2-3次,且比賽最后兩分鐘有裁判報告,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比賽最后兩分鐘有裁判報告,以促進裁判員臨場執裁的水平,也作為裁判員等級升降的參考。如法院的法官(合議庭),對案件的審判、通過一審、二審、律師參與等有時都會出現審判錯誤,而籃球裁判員在籃球比賽瞬息萬變中第一時間就做出正確的判罰,稍有錯判也能理解。況且現在高水平聯賽引入及時回放,大大提高了籃球執裁準確度。每場比賽教練員可以挑戰1次裁判宣判,裁判員的判罰也是籃球比賽的一部分,是人,就有可能出錯。教師教會學生對裁判員執裁的理解和尊重,引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高度和深度,提升學生遵守規則、服從規則、維護規則的法治素養。使課堂有血有肉,有懸念有趣味,努力提升內容及其形式與學生實際之間的契合度和聯結度,從而讓課堂教學不僅有“深度”,更有“溫度”,在“可見”“可感”“可知”的教育內容和教學互動下使教學情境更加優化。同時,課程思政不僅局限于課堂之內,還需要主動融入課程的實踐環節以及學生的現實生活實踐,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舉一反三,自己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情境[3]。
沒有觀眾的籃球比賽,基本上失去籃球自身的意義和文化。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尊重觀眾,基于運動員在比賽中給觀眾展示高超的技藝、而不是粗暴的身體對抗。如CBA球員在開場比賽都向觀眾鞠躬以表謝意,而被換下場的隊員,引來無數觀眾的掌聲,同時,被換下的隊員也給觀眾招手或鞠躬,以表獲得觀眾的支持。做到凈化賽場、文明看球,這就是籃球文化的魅力。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有效地提升了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論語》中有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要正已身正己心,身體力行去影響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優秀專業課教師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是育人的重要方式,是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契合學生對價值觀的內化,能夠提升學生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專業課教師要更好地以身作則,把敬業愛崗報效國家的價值取向傳遞給學生,用家國情懷、人格魅力與淵博學識贏得學生[5]。在籃球專選教學中,教師認真備課;教學投入情感,充滿激情;技戰術示范規范,優美,精進多練;關愛學生,處事講原則;多傳遞正能量,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樂觀的品質。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啟迪激發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釋放育人功能,發揮教師在榜樣人格學習,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意志力培養等方面的浸潤式引導作用[4]。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勇邁進。
在籃球專業課中通過各種教學方式的教學,特別是引入相關案例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滲透、有效融入專業課教學中,提升了學生對籃球技戰術的認同、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做到教學相長,讓我們從一名體育教師轉變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