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薇
(湖南省邵陽市第十六中學 湖南 邵陽 422000)
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其首要前提便是學生自己喜歡學習語文,對語文課充滿渴望,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機。所謂語文學習動機,即指“激發、維持語文學習行為,并使之朝著一定的語文學習目標進行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1]學習動機有很多,有積極動機也有消極動機,積極動機包括求知欲以及對文學藝術的審美動機,消極動機則是純粹為應付考試以及升學才被動學習語文。初中是語文素養培養的基礎階段,教師一定要重視激發和強化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
語文課本內容大多是由文學作品構成,尤其是進入到初中階段之后,語文的文學性越發凸顯出來。事實證明,在中學階段喜歡語文的學生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眼中的語文課是枯燥無味的,學不到什么知識,只是因為升學需要不得不按部就班背誦知識點,學習答題技巧。長此以往,學生根本領略不到語文的本質,進而也無法學好語文。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學語文教師自身就沒有認識到語文的文學性與審美性,只是機械地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按照教學計劃一個個課時地完成知識點的傳授,最終耽誤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動機。
在認識到傳統教學的弊端之后,教師要重新重視起語文的文學性與審美性。語文課本中的詩詞散文均為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家所寫,蘊含著他們對世界的真善美的感受以及對假丑惡的批判,本身便具有美感以及思想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去挖掘這些美的因子。
例如,在講古詩《錢塘湖春行》時,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詩詞中的意象來引導學生感受初春的錢塘湖美景。詩歌的前兩句通過“初平的水面”以及“低低的云層”將春天氣候變暖給人帶來的愉悅心情表達出來。如果學生能夠感悟到自然與人心境的交互美,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感,那么教學便是成功的。學生便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出語文學習的審美動機。
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是中學生的常見心理,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心理動機。語文教材中選擇的篇目本身便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史哲知識,學生如果能夠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積累起可觀的知識儲備量,進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但是,傳統語文教學,將文史哲知識進行了錯誤地定位。主要表現在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用知識點以及考點來作為教學中高頻詞匯,進而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當本就獲益匪淺的知識變成為了應對各種考試而必須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時,他們的求知欲會大大降低,進而對語文學習的動機也會削弱不少。
因此,語文教師要扭轉自己教學陋習,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重視情境的創建。“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功能是喚醒學生的情感,情感激起需求,需求便能轉化成學習動機。”[2]很多語文詩詞課文的寫作都具有歷史背景以及歷史情境,教師如果能夠將作家寫作詩詞文章的背后趣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給學生,那么學生便會在故事情景的魅力中對作家以及作品充滿興趣。其次,適當的知識擴展增加課堂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同樣能夠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語文教師切忌讓語文課課變得呆板沉悶,而是充滿了趣味性與吸引力。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世界觀以及善于獨立思考的大腦。因此在學習詩詞歌賦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思考,對人物形象以及歷史事件有自己的見解。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讓自己自說自話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要邀請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不能因為學生有獨特觀點便進行批評甚至嘲諷,而是應該用平等的姿態將正確的世界觀以及認知傳遞給學生。
當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足夠的重視,那么他們便會在課堂中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氛圍當中。當老師能夠適時給學生增加學習信心時,他們便會在語文課堂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長此以往,語文課堂便會形成良性運轉,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顯著提升。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使然。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是要淪為考試的機器,而是將語文知識成為武裝自己思想的武器,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以及綜合實力。
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學時間里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強化,讓學生熱愛語文,愿意花費精力在語文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初中語文內容的文學性、知識性以及思想性,避免將語文課變成知識點的劃分與羅列,將學生的求知與感悟變成機械的應試。只有教師給予語文學科以正確的定位,對學生學習的動機具有充分的了解與引導,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