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莉
(重慶市實驗中學校 重慶 401320)
課堂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主要陣地,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場所,課堂的精彩瞬間,是教師們經驗的千錘百煉。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學生是課堂知識的生成者,要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讓孩子主動參與學習,讓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最終形成學生對知識真正的理解,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基本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觀察,改善提問的方式,總結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和關注度。
課堂觀察不僅僅是一個詞語的展現,更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在自己上課的時候不僅僅是關注教學過程,而是關注課堂情境。
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大多僅僅關注自己的教學過程,只求教學任務完成,現在隨著課改的提倡要求增多,雖然我們增加了與學生的互動,但是還是沒有關注學生的專注度,更沒有關注孩子在這堂課對知識的了解程度,這也就回答了,為什么學生在作業時總是感覺題目很簡單,卻無從下手的感覺,即使做了,也總是錯誤百出,我們僅僅總結為學生不會審題,其實這是對學生不公平的,他在課堂知識中并沒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活學活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專注度,同時一堂課要避免幾個學生把控課堂或者一個學生的一言堂,應該讓更多學生參與。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積極心態調動原有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構建過程,這個過程必須自己完成,任何高明的老師都不可能代替,但是學生在一堂課中的專注力又是有限的,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理念,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改變以往學生對老師依賴性的特點,積極激發學習動機,引導改變不良的學習方式,培養自主意識,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素質。
善教者,必善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苯虒W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才能活躍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引用情景,把問題隱于情境之中,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在《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課,有一個子目“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動”內容比較單調但是專業術語又比較多的情況下,如果僅僅提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動有哪些?”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基本敷衍勾畫一下,并沒有深入了解他們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是如果換一種問法,比如:“恩格斯或者馬克思哪一點感動了你?”這時候學生感覺自己是主體,而且仔細看書,此時這個問題就是人人有話說,真真做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時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就被完全帶動起來,同時在論述他的感動之處時,更好的能比對自己,知道為了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從而也對學生自身的情感價值觀有了很好的引導,對基本知識也有了準確的了解,形成了新舊知識重新積極構建的過程。
但是僅僅一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講,其深度思維的價值不大,教師還要善于有梯度的層層設問、引導,比如在《三國的鼎立》這一課,有兩個子目“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乍一看就是兩個戰爭,如果設問“它們的時間、原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或者直接列一個表格,讓大家填空,這是一個簡單的認知性問題,對于學生難度不大,并沒有什么深度思考,但是對于這兩場戰爭的核心人物“曹操”的認識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指導,從而形成只知其人,并不知其內涵,悲哉!但是如果設計三個小問:第一個是認知性問題“曹操通過什么措施實力增強?”,第二個創新性問題“曹操在赤壁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個批判性問題“你對曹操有什么認識?”,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從學生沒有難度的認知性回答,調動了基礎平平的學生思維,漸漸深入到需要自己根據材料總結性的回答,這時候中等水平的學生開始覺得具有挑戰性,積極性被調動,最終一個批判性問題,需要調動自己心中已儲備的知識與情感價值觀,重新積極地構建出新的理論體系并且表達出來,這就優生的舞臺,不僅直接檢驗了學生對本子目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更是讓每位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有事可做,如果教師在孩子回答的過程中給以適時的評價和引導,更能調動學生的探索欲、研究欲,成為主動學習的學生,那就是本堂課的最大亮點。
教師是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教師要認識自己職業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所以要不斷地學習,不斷鉆研,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才能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專業水平。
課堂觀察就是從教者一種直觀的自我教育教學反思,他在觀察課堂中學生的專注度參與度時,就可以體會到自己設計的這個問題或這個材料對于學生是否適合,是否感興趣,是否激起探究欲望,如果一堂課平淡無奇甚至難以繼續,其實不用學生反映,從教者都感覺羞愧難當,自然會在課下繼續深挖教材,重新的設計自己教學問題,尋找學生的興趣點或者興奮點,所以關注學生就是關注自己的教學,正如《學記》中提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教育是情懷事業,更是科學而專業的工作和行動,要勝任它,就要不斷的自我教育,正如《禮記》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質疑精神和探索欲望,永遠是我們認知自我進化的寶貴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