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文
(廣西鐘山縣清塘鎮英家中學 廣西 賀州 542618)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初中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此時所接受的教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綜合實踐課程既是促進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但當下綜合實踐課程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初中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理念缺乏深刻的認識,在對課程的指導、資源開發方面有些不足,評價機制尚不健全,實踐活動內容空泛、缺乏有效性。只有強化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加大課程資源開發力度、豐富活動內容、彰顯活動特色、強調教師的有效指導,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才能確保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綜合實踐課程并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學科,而是結合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將各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的教學活動。綜合實踐課程為各項實際問題和學科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社會問題、生活實際問題等方面開展主題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師生共同參與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學生具備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需要教師發揮自身在知識和生活經驗上的優勢,對活動進行專業的指導,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走出課本,體驗生活。
2.1 對綜合實踐課程不夠重視。我國一直實行應試教育,教師自然也就習慣了灌輸理論知識,尤其對于初中教師而言,更是以提升學生的中考成績為第一要務。很多初中教師都認為綜合實踐課程只是學生學習之余的課下活動,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這種不重視綜合實踐課程,不認同實踐活動價值的觀念是綜合實踐課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阻礙。
2.2 缺乏有效指導。綜合實踐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以往都是分科教學,初中教師大都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綜合實踐課程的了解太少,沒有明確開展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不知道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在活動主題、互動環節、課后延伸等活動要素上產生較多問題[1]。還有些教師沒有認識到自己作為指導教師的責任,在實踐教學中敷衍塞責,不考慮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所開展的實踐活動沒有特色,無法體現實踐課程的價值。
2.3 課程資源開發不足。綜合實踐課程重在實踐,需要多方面資源作為支撐。但當前,很多初級中學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對綜合實踐課程不重視,沒有著力去建設專業師資隊伍。再加上綜合實踐課程是全員活動,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比較難管理,又沒有配備教師職稱,有些教師不愿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又缺少相應的調查、研究,沒有引發學生興趣的話題作為活動主題,還有硬件投入上的不足,致使綜合實踐課程發展受阻。
2.4 活動過于形式化。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把綜合實踐課程當作單純的一門學科來看待,忽視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在實踐活動的策劃中,也過于注重表面效果,套用原有方案而不符合自身需求,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內容空洞,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影響活動成效。
2.5 評價機制不健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校在對綜合實踐課程的成果評價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健全的評價制度,不能很好地監督活動過程,對學生和教師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給予合理的評價。這極大地降低了師生對活動的重視程度,對綜合實踐課程的發展影響極大。
3.1 深化課程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學校應當深化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使教師對開設課程的背景、課程特色及開展辦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強調綜合實踐課程對學生成長、學校發展、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改變重中考、輕實踐的功利思想。具體而言,可強化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相關文件的學習,通過專家培訓講座、專題討論、交流考察等方式深化綜合實踐課程理念。還應加強宣傳,提高全體師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促使綜合實踐課程有效開展。
3.2 加強課程資源開發,豐富活動內容。綜合實踐課程具有開放性、科學性、實踐性,它所強調的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這就意味著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需要將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所選擇的課題既要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也要與生活相關,可將環境、安全、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融合,使活動內容豐富起來。還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除了加強實踐用具、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之外,還要深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并引導學生付諸實踐,比如進行春游活動,領略自然風光,調查了解農民的生活情況,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得以充分發揮,提高學生對民生民情的關注度。還要充分開發教師資源,可安排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作為活動指導,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課程特點對活動進行設計,廣納教師對活動環節、活動形式及內容的意見,教師之間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3.3 彰顯課程特色,強調有效指導。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是實踐的主體,以平等合作的姿態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靈活利用活動時間,可在節假日組織學生在校園或社區進行實踐活動,在課程管理上應適當開放些,以豐富多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在交流合作中拓展知識,鍛煉語言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比如以“保護水資源”、“探訪家鄉名人”等作為活動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調查、采訪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習體驗。需要注意,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不限定時間、靈活開放,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進行、張弛無度,反而更強調教師對活動環節的把控和對學生的有效管理,只有教師始終堅守責任,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保證活動過程與活動結果的有效性,才能真正體現活動的意義。
3.4 重視實踐過程,完善評價機制。綜合實踐課程的評價機制建設應當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保障評價的公平性[3]。要綜合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和課程的實際情況,既要注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也要注重實踐課程的成果,可以師生互評形式提高教師和學生對實踐課程的積極性,保障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性。
本文闡述了綜合實踐課程的內涵,分析了綜合實踐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深化課程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加強課程資源開發,豐富活動內容、彰顯課程特色,強調有效指導、重視實踐過程,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探討了開展初中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對初中綜合實踐課程的發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