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都
(重慶市彭水縣走馬鄉中心校金山村小 重慶 彭水 409609)
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重大,通過合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深刻感悟到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魅力。小學語文教材作為課堂教學主體,具備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蘊含著濃厚傳統文化底蘊。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傳統文化內涵,教學過程中需要挖掘小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因子,適當的引導小學生求善、求真、求美。教師在教學前需要將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通過引語和課文注釋的方式入手,充分的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教室可以在教學前以故事情節的方式作為引導教學,幫助小學生全面了解語文教材中文化內涵內容。應根據語文教學內容主題為切入點,使小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我國傳統美德。教師在課堂上以課文的詞和句入手,同時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相關文化背景內容,為了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視頻以及圖片方式,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傳統文化興趣。
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教師采用經典誦讀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精髓。優秀的傳統文化注重音韻,適合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深學生記憶,在學習語文知識內容時,體會到傳統文化具備的美感。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傳承悠久,為了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采用層次化、有計劃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內容時需要掌握小學生們的接受程度以及知識層次,以先簡單后復雜的方式,合理安排班級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內容。例如,在開展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開展《弟子規》、《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孝經》等[1];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開展宋詞、歌賦、元曲以及稍長唐詩等。在課堂上安排教學內容時,一周可安排一節和兩節,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反復的進行朗讀,熟讀成誦。學生們在誦讀過程中能夠全面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花”。
古詩詞作為傳承傳統文化媒介,給學生們講解古詩文時,可以培養小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同時陶冶情操。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詞時,需要幫助學生們了解“安史之亂”背景,同時了解當時人民的苦難,從而能體會到唐王朝在收付根據地以后,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再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解宋代詩人王安石《梅花》時,需要幫助學生們了解王安石政治上主張受挫后所寫,古詩詞當中通過借助梅花在嚴寒當中怒放,凸顯高潔優良品格,從而表達詩人孤芳自賞、不畏強權情懷。古詩詞具備了精致凝練特點,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反復吟誦和朗讀的方式,使學生們能夠真切的體味到詩美、詩意、詩情。
古詩詞旋律婉轉、音韻鏗鏘、心曠神怡并具備悅耳動聽特征,同時古詩詞具備繁復多樣意境。辛棄疾、蘇軾、李白詩詞具備粗獷、雄偉以及奇特等形象特征,給人更多的精神力量。李清照和王維詩詞詩詞內容具備優雅和抒發柔美等感性形象,使學生精神愉悅。在開展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時代背景和古詩詞意境進行有效結合,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領會和認識古詩詞作品具備的魅力[2]。
為了做好滲透傳統文化工作,需要教師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我國優秀傳統節日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通過應用傳統節日的方式,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結合。例如,端午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查找與端午節日有關信息內容。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演講、畫黑板報、布置作文、整理資料、故事等方式,加強學生們之間溝通交流。教師利用傳統節日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進行實踐、探究,幫助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需要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傳承工作。通過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實際解決在學習過程種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有效的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通過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的道德高尚、品質優秀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