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明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高級中學 湖北 鄂州 436000)
“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的至理名言指出了問題在人類發展與進步歷程中的重要性.在長期的教育研究中筆者發現,高中政治課堂提問的內容普遍比較單一,多數是圍繞教材的設問;提問的形式過于呆板,一般是直接指向問題的終點,缺乏應有的過渡和孕伏;問題的設計過于功利,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科學的課堂提問設計是基于哲學理論上的辯證統一。
生活教育理論研究表明,教育活動應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等相聯系,要讓學生在親身的感受中體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如果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社會生活相隔離,教育就會失去應有的魅力和生機,成為無本之木.因此課堂提問不但要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問題入手,引領他們很快進入問題情境,而且要有思考性,嘗試著不斷超越現實。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內容時,首先播放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的現場視頻文件,然后圍繞“我國人民怎樣行使國家權力?”“我國的國家機關是怎樣構成的?”等問題組織教學.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角色模擬,討論交流:“你認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怎樣的優缺點?”學生談到了民族的平等與團結、國家權力的統一等知識點.也有學生認為,這一制度中提名的候選人官員太多,競選制度有問題.然后,師生圍繞存在的問題設計合理的改進方案。
高中政治課堂提問的設計,要走進學生的現實世界,讓學生能思考、有想法,理論聯系實際,更要讓提問涉及學生的“可能世界”,讓學生對不確定性、可能性問題有合理的預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教育的真諦不是適應生活,而是要打破封閉的生活,干預未來。
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對單元目標與課時教學進行精選和結構化,將主要目標轉化成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新課伊始就能明確學習任務,有目的地參與課堂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克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障礙,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淡化目標的直接影響,防止問題過大,學生不能適應,盡量采用小問題引路,讓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興趣愛好.教師應善于設計具有關聯性的問題鏈,讓學生在比較、歸納、演繹中向既定的教學目標逐步邁進。
比如在教學“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這部分內容時,有教師列出了以下學習提綱:(1)哪些經濟資源可以借助于市場來配置?(2)市場是怎樣參與配置經濟資源的?(3)有人把市場喻為“看不見的手”,這里面蘊含著什么道理?(4)市場配置資源方式與計劃配置資源方式各有哪些優劣?(5)現階段,我國還需要計劃手段嗎?為什么?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教師與學生現場表演小品,并引發學生思考:競爭對手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整個市場的風氣怎樣?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自然建立了對黨和政府政策的認同感,深刻把握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形象可感的實例中理解了抽象的特征含義。
整體來說,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緊緊扣住教學的主要目標進行,凸顯一節課的主題,讓學生不僅能看到具體的“樹木”,更能夠領略到“森林”的風采。
“教育應當關注當下的生活.”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些看似復雜的學科問題,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或獨立探索后,發現其中的奧秘.教師的任務就是引領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用問題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實現“不教而教”,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注入新的內涵。
比如,筆者在教學“世界觀”的相關知識時,引用語文教材《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并鼓勵學生展開討論:祥林嫂為什么要捐“門檻”?這樣做了以后她的愿望就能如期實現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互相交流,從而內化了“世界觀”概念,懂得了樹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性.實踐表明,這樣的跨學科式提問,不僅能讓學生覺得頗有新意,而且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整體提高。
“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提問是豐富這一過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思考不斷向縱深發展.問題設計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既要有低起點,讓學生能有所思考,又要有啟發性,讓學生的回答走向深刻;既要有大問題提綱挈領,又要有分解的小問題作為鋪墊,讓學生拾級而上;既要注重政治學科專業化特點,又要有生活化政治的時代視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豐富政治學科的內涵,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