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海亮
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武術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煥發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新時代,習近平提出“文化自信”理論,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上。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以新氣象、新作為開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新時代的文化繼承著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傳統武術文化基因在新時代激勵著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奮發圖強的精神。學校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決勝全年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賦予校園傳統武術文化新的內涵。
1.1 傳統武術
中華武術歷經幾千年傳承與創新,防御技擊作為武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從國家角度,華夏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發生連續性中斷國家,華夏兒女團結奮進齊力抵抗外域侵略,捍衛國家安全,體現了傳統武術的主要特征之一,詮釋了習武者愛國主義精神。從民族角度,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的更替統治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傳統武術文化互鑒互通,加快傳統武術文化傳播與交流。從區域角度,遼闊的華夏大地,不同的文化類型與地理環境差異形成不同區域人們在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及思維意識、觀念方面的巨大差異。[2]因為不同地域與生活習俗差異,人們對日益增長的健身養生需求與單一強身健體的身體活動之間形成矛盾。先輩們根據身心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創編武術套路,促進內容豐富多彩,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同風格拳種也有200余種,流傳的套路有2000余個。[3]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的概念定義為:傳統武術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技擊實踐中,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以攻防技擊為主要內容的身體活動。
1.2 傳統武術文化
傳統武術作為農耕文明社會實踐中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身體活動,深受中華傳統文化滋養,傳統武術文化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的身體文化,更是涵蓋了習武者精神氣魄、技擊技術、制度規范、行為規范等,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
傳統武術節奏鮮明、剛柔并濟、勇往直前的特征是區別于其他運動項目的唯一特質。傳統武術將“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有史記載,中華大地出現無數仁人志士詮釋“剛健自強”的內涵,著名的“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典故,岳家拳創始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紀效新書》編撰者抗倭名將戚繼光,詮釋了傳統武術自強不息、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技術作為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載體。傳統武術特別講究身法,并且身法作為各門派基本法,包括“精、氣、神、呼吸、力量、手、步、眼”,等等,例如陰陽虛實、剛柔并濟的太極拳,快速有力、舒展大方的長拳,剛猛有力的刀法,棍掃一大片的棍法,等等,技術是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幾千年來守正創新的根基。
“武德”是傳統武術門派注重的內在行為規范,是習武者思想意識內化的“制度文化”。武術門派歷來講究習武先習德的規矩,武德,是指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尚武崇德的精神。[4]“武德”在幾千年社會實踐中詮釋仁、義、禮、智、信的個人社會價值觀念。
行為作為武術技擊的表現形式,是習武者思想、意識形態體現。傳統武術行為文化不再是單一的健身強體身體活動,更體現“仁”的道德觀念,“中和”的哲學思想,“修身養性”與“內外兼修”練功功法,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主義精神。
1.3 校園傳統武術文化詮釋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新時代校園傳統武術文化源自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歷史孕育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武術文化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中成長,形成了世界上獨特的傳統武術文化內涵。校園作為新時代傳統武術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建設與傳承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時代重任。新時代校園傳統武術文化建設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新時代校園傳統武術文化以校園為載體,傳授學生運用傳統武術套路、功法等運動形式,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目的,以培養學生新時代核心價值觀念為己任的校園文化活動。
2.1 文化是校園傳統武術的本質屬性
本質是區別不同事物之間的重要標準,傳統武術的本質特征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標志,傳統武術的本質特征體現了其特有的文化內涵。[5]傳統武術文化不僅具有外在的身體活動,更蘊含內在的傳統哲學思想。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成為學校體育改革的目標,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固有的健身項目,歷經幾千年發展演變,武術的演練不受季節與區域限制,都可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新時代,文化興、國家興、文化富、國家富,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極其豐富的教育價值。博大精深的傳統武術深受傳統哲學、倫理道德、傳統醫學等文化熏陶,形成了特有的注重內外兼修的身體文化活動。學生學習傳統武術,了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的個人社會價值觀。傳統武術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助于推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2.2 校園傳統武術文化
體育文化是關于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6]結合體育文化的概念,本文將新時代校園傳統武術文化內涵概括為:以校園為載體,精神文化為導向,技術文化為載體,制度文化為準繩,行為文化為踐行標準,以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為中心的校園文化。
2.2.1 精神文化是校園傳統武術文化的導向
武術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精華根植于我國愛國主義發展的沃土之中,承載著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7]古往今來,習武不僅僅表現為強身健體與保家衛國,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代許多習武者不再是單一的強身健體,而是升華到以愛國主義為己任,精忠報國、以身許國的民族精神。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現代公民個人價值準則,愛國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現代國家價值目標。[8]傳統武術文化在肥沃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成長,蘊藏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傳統武術精神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傳統武術精神文化內涵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文化。新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國泰民安,國富民豐時代,實現中國夢必須踐行愛國主義,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就要更好的傳承武術文化,發揚武術精神,將傳統武術精神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思想緊密融合在一起,兩者相輔相成,砥礪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
2.2.2 技術文化是校園傳統武術文化的載體
技術的形成、演練、比試、載錄與多形式的傳播傳承是武術最基本的內容和文化的依托點。[9]以技擊技術為基本特征的傳統武術,踢、打、摔、拿、技、刺等基本技擊動作,傳統武術套路受儒家文化深遠影響,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傳統武術中,形成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獨特特征,例如,傳統武術技術動作模仿大自然的形態特征,呈現“虎、豹、猴、蛇、鶴”等動物的日常動作,并將動物的靜態與動態結合人體的生理特征創編“猴拳”、“螳螂拳”、“鴛鴦拳”、“形意拳”,等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身體、意識、形態融為一體,感受意境美。演練過程中,動作的快、慢、剛、柔、動、靜,學生感受神韻美。通過傳統武術演練,將技擊與娛樂、修身糅合在一起,學生在演練中體驗強身健體的精神美。
技擊作為傳統武術的特征之一,“天人合一”的傳統武術思想將人與自然、宇宙的變化融為一體,在學習中,提高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通過技擊動作演練,逐漸提高學生審美觀念與健身強體的價值觀。
2.2.3 制度文化是校園傳統武術文化的基本準繩
制度屬于社會活動下的固定規則,規則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為人設定了具有約束內容,制度通過建立一個相互作用的、穩定的,但不一定有效的結構來減少不確定性,確定和限制了人們的選擇集合。[10]人的本質是通過束縛達到自由,而這種自由是建立文明的自覺自愿的行為規范。以“禮儀之邦”之稱的華夏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道德觀念。傳統武術文化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武德是習武、練武的基本道德準則,自古以來,道德教育是武術教育的中心位置,武德教育培養學生個人修養與遵守社會公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形成“國家興亡、我的責任”意識感。加快和諧社會進程,推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正義、勇敢、忠誠的個人準則。
武諺日:“師傅領進門、成藝在自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說明了習武者需自覺、肯吃苦、有恒心的定力精神,校園傳統武術習練有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奮發進取、勇于創新的意志品質。
2.2.4 行為文化是校園傳統武術文化的踐行標準
傳統武術行為文化分為兩個文化叢,其一是外顯行為文化,傳統武術受不同生活習俗影響,形成各具特色的武術套路,隨著“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技法豐富多樣,創編了模仿大自然靜與動的行為行為。“技術的形成、演練、比試、載錄與多形式的傳播傳承,是武術最基本的內容和文化延伸的依托點。演練過程中技擊動作的騰空、翻滾等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與審美價值情操,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文化。其二是內在行為文化,傳統武術文化受傳統文化熏陶,傳統武術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在新時代發揚“自強不息”、“強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傳統武術行為文化在新時代賦予新的行為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遵紀守法,熱愛祖國,與人友善,待人有禮,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的行為方式。鑄造學生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價值觀念。
隨著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越來越重視,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理念,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身體運動形式,歷經幾千年形成了特有的身體文化。傳統武術教育與審美等價值是建立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表現在健身、養生、保健等諸方面。傳統武術套路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運動形式多樣,技術動作繁簡不同,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不同的健身套路,走上社會后,可以根據身心健康需要演練不同的套路,傳統武術可以起到終身鍛煉的目的。因此,校園傳統武術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隨著長年累月的習練,學生心肺耐力不斷提高,肌肉力量和韌帶強度不斷增強,最終達到強筋骨壯體魄的目的。
隨著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認識不斷加深,武術套路演練逐漸成熟,不僅可以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同時可以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起到修身養性作用,最終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
校園文化興、則國家教育興,教育興,人才旺、則國家強。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校園傳統武術文化在新時代務必大力弘揚,培育新時代青少年了解傳統武術文化,掌握傳統武術文化,運用傳統武術文化,做好新時代傳統武術文化的接班人。校園作為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的載體,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大力弘揚校園傳統武術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