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揚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隨著全民健身的推廣和武術的普及,人們對本就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武術又賦予了與古時不同的內在意義,武術本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有強身健體的價值,也可以修心。內外兼修,既追求精湛的技藝,也要崇尚高尚的品德。它是一種對人的教化,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磨練意志,在武術教學中也是凝聚愛國主義信念的有效途徑。本次研究期望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闡述武術教學對于民族精神培養的全面性、針對性,為此類教學活動提供參考與借鑒。
2.1 迎難而上的亮劍精神
亮劍精神,便是即使與敵人狹路相逢,也要敢于出手,懷著永不言敗的信心,帶著迎難而上的勇氣和無堅不摧的決心。而武術作為寶貴的傳統文化,對于亮劍精神有著自己獨特的延伸,比如身為兵家的戚繼光不但自幼習武,而且深刻的認識到武術的軍事價值,其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中大量的篇幅中強調了武術對提高軍隊戰斗力和意志力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基礎帶兵抗倭。他的軍隊有著疾風暴雨一般的作戰風格,士兵驚人的行軍速度和極強的單兵作戰素質,正是依靠著武術訓練,提升將士們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才能使戚家軍成為精銳之師,掃平了多年為虐的猖獗倭寇。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的懂得亮劍精神對其以后的生活、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2.2 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指人們對于事物有著近乎苛刻般專注度,對于這件事物能夠窮盡心力,精益求精的做下去,要有足夠的恒心和毅力。而武術的練習過程正是磨礪自己體力和意志力的修煉過程,難的是持之以恒,不懈堅持,方能不斷取得進步。習武之人都知道“一日不練十日空”,武術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需要工匠精神督促著我們將一件事物日日雕琢,不容得有絲毫差錯。另一方面來說,當今競技武術的盛行也對武術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武術的動作完成度和優美程度,更加的凸顯了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恰恰是武術承載的,這種精神這對學生的日常各項工作也有更大的幫助。
2.3 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不僅是在曾經的戰爭年代需要堅持,在如今的和平時期仍要提倡和發揚,而武術訓練恰恰可以使現在的人們培養這種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練習武術的過程也是我們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的過程。從另一方面說,武術的內涵,就是擁有著一種以自己為對手的自強精神,不是依附于別人,也不是與其他人的好勇斗狠,而是自己主宰著自己的命運,并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如同電影《霍元甲》里面一樣,其中最有意義的不僅僅是刺激的武打動作,而是在最終決戰之前霍元甲悟透了武道的真諦,并不是說要爭名奪利,而是在民族受辱的時刻,他為國正名,盡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洗國恥,這才是我們在和平年代也要提倡和發揚的奮斗精神。在武術教學中,通過一些方式激勵學生達成教學目標,會給予學生一種積極上進的動力,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很大的助益。
2.4 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
體育運動被人們所喜愛,最大的優點便是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還能鍛煉意志力,培養人們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武術更是如此,在日常的武術訓練中,可以使學生養成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的堅韌性格,無論有多大的艱難困苦也決不退縮,反而學會了在泥濘中行走,在困苦中掙扎,尤其對于心性的磨練大有益處。武術的練習是一個漫長又艱辛的過程,就像一塊凹凸不平的璞玉,需要用時間來打磨成為良品。習武也是如此,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支撐著自己的習武之路。因此,習武之人總是有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不僅自己有著樂觀積極的正能量,還可以感染到周圍的人們。武術也使得我們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定信念,不僅會體現在這一方面,這種頑強的鉆研精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都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3.1 教學模式創新
3.1.1 改革教學體系和內容
新時期的武術教育教學工作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將傳統武術的核心內容與現代精神交融,以傳統文化為主導,促進武術教學的改變和創新。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武術技巧和套路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同時,要在武術教學中加入更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契合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大趨勢。
3.1.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要改變過去陳舊的武術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新時期的技術手段來改善教學結構,從而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讓武術課成為妙趣橫生的一門課程,加強學生的文化課興趣培養,使學生學起來不再枯燥無味。比如,運用室內PPT課程教學,講述武術傳統文化與傳統精神,提升學生們的武術認知境界。比如,定期組織一下小型的武術對抗賽,并且附帶適度的獎品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和參與的熱情。再如,將民族精神講座與武術宣揚結合起來,突出民族精神對武術的指引價值,促進學生們核心素養的提升。
3.2 時代精神的融合
3.2.1 新時代思想
隨著新時期傳統武術逐漸與競技體育融合,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文化運動,這也給武術教學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就是說,過去那種陳舊的、單調的武術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必須在其中加入更多新時代的精神和文化元素。尤其是當下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單純具備某一種技能人才很可能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下風。所以,在武術教學培養中加入新時代的思想和元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人人可以參與到祖國的建設與民族文化復興的工作中來,如大力開展對外武術交流項目,將武術套路和其內涵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不但可以使外國友人感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所以,武術教學的工作與民族精神復興是互為支撐的,二者可以共同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3.2.2 武術創新思想
新時代的武術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武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是武術社會化與競技化的趨勢。隨著武術運動的創新和發展,對于武術教學模式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在武術培訓、教學中加入更多武術創新思想內容,提升學生的知識全面性與武術技能的專業性,這些都是武術教學模式的重點。都應該在武術教學中得到體現和表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應對能力,促進此類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前文已經提到,武術社會化與競技化的趨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隨著民族精神與新時代精神的結合,對于武術教學事業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在武術培訓、教學中加入更多武術創新思想內容,提升學生的知識全面性與武術技能的專業性,更有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這些都是新時期武術教導學生發展的重點方面。比如,新時期的武術要求套路的簡化,要求與競技體育形成對接,提高學生的對外交流水平,這些都是創新性的思想,都應該在武術教學中得到體現和表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民族精神風貌的弘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