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麗
(廣東省中山市良都中學 廣東 中山 528455)
在初中教學工作中,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班主任教師所要承擔的重點內容,但班主任還同時要負責班級的管理以及自身學科的教育任務,往往難以抽出足夠精力展開相應的德育工作。而通過會診式德育工作模式,讓學科老師一同參與到對學生德育問題的解決與培養工作中,能夠實現其在質量與效率上的提升。
1.1 工作內涵。會診式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種應對學生人格塑造問題,以及學生德育素質培養方面的新型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幫助德育學習上的后進生,一直都是我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困擾,而通過構建起會診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由各個學科的教師與班主任教師一同研究學生在德育上存在的問題,就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的教育策略與措施。使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對學生德育問題的解決,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分析并解決問題,以此培養擁有良好德育素養的學生。
1.2 構建原則。想要構建起一個成體系的會診式班主任教育模式,就應當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遵守以下原則: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在對班主任德育教育體系進行構建時,要注意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行為習慣、心里變化、性格特征,去主動了解并分析學生德育問題出現的原因,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制定相關的德育教學措施時,也要尊重學生個人的意愿。
(2)實事求是原則。實事求是的原則是保障會診式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能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重要原則,只有做到實事求是,正確了解學生,才能夠更具有針對性的“對癥下藥”糾正學生的思想品格。
(3)自我教育原則。只有讓學生通過自我教育,由自身來發現自身的發展道路以及德育上的缺陷,才可以使會診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成果得以實現,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由自身予以改正。
2.1 立足于學生 發現問題原因。在初中階段,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到立足于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任何教師都曾經經歷過與學生相同的年齡階段,雖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差異,但在初中階段的心理年齡特征都大致相同。為此,在進行會診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時,班主任教師以及學科教師在對學生德育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應當能做到換位思考,以自身在初中年齡段的經歷作為參考,分析學生德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并以此來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由于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相對較晚,使得當前初中階段的學生仍舊以獨生子女為主,這就導致了學生容易形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對其他同學亂發脾氣或是擾亂班級課堂秩序。而為了針對此種問題,教師應當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并在此之前仔細的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一名班主任教師為了解決自己班中一名學生自私自利,不參與班級值日,也不積極參與任何班級活動的情況,在于其進行交談的過程中發現其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在家中其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顧,沒有打掃衛生的習慣,而不參與班級活動的原因則是因為“很麻煩”。而為了解決這名學生的這種狀況,該教師首先與其家長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交流,讓家長明白過度溺愛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之后,再與學科老師相互溝通,讓語文教師幫助培養學生的感恩與集體意識,使其意識到父母的關愛,了解到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其逐漸的改正身上的德育缺陷,融入到班集體當中。
2.2 把握重點 培養班級氛圍。很多時候,學生德育問題產生的原因除了家庭因素,班級氛圍的影響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愛好,都是學生在德育方面出現問題主要原因。因此,班主任教師在與學科教師一同展開會診式德育教育時,需要能夠注意到導致學生德育素質出現問題的重點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的方式對學生的德育問題進行糾正。班主任教師需要在此過程中充分的發揮自身職能,對存在這種情況的學生進行共同教育,并通過一系列的協作活動消除其相互之間存在的隔閡,從而構建起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并且一個良好的氛圍還能夠促使一些在德育素質上存在問題的同學,在班級氛圍的影響下,逐漸反省自己[2]。而這時班主任在聯合學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歷史或是思想品德教師用相應的歷史典故或是事件來旁敲側擊,在潛移默化間便能夠實現對學生德育問題的糾正與改善。
綜上所述,在會診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構建工作中,要嚴格把握培養學生德育素質、塑造良好品格的工作內涵,并在工作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守實事求是以及自我教育的原則。在實踐的過程中做到立足于學生,發現德育問題產生的原因,把握住培養班級氛圍的重點,以此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德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