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華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鎮圩瑤族鄉佛子小學 廣西 上林 530505)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老師”是指學習成績優秀,并且有競爭意識,可以輔導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的這一類學生。在“小老師”的學習形式中,學生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能夠收獲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在與學生協作中也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同學情誼,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也更容易被激發對學習的熱情,進而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1.1 少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容易開思想小差。目前,少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容易開思想小差,自覺性較差的學生喜歡上課講話,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容易開思想小差,做小動作等。開思想小差的學生會因思想走神而耽誤課堂學習時間,與同學之間形成差距不說,更會導致自己無法跟上課堂進度。特別是小學數學,部分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的,前面一章知識點落下,就有可能影響后面章節的學習。而教師在課堂上過多關注這些開思想小差的學生容易影響上課的進度,不去提醒和管教這些學生又會影響課堂效率。尤其在學習的后期,教師既要保證整體教學進度,又要照顧學習進度落后的同學,這給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1.2 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不同的知識章節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人教版的小學數學課程,例如在學習“數與代數”章節和“空間與圖形”章節就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數與代數的章節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去理解,空間與圖形的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操作去理解圖像相關的知識[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平鋪直敘的授課方式,應該按照不同的章節嘗試不同的授課方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教師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課堂的效率,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可以減輕教學的壓力,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
1.3 教師的教學節奏難以把握。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常常會加快授課的節奏,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難以在短期內消化吸收,學生在課后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梳理,教師需要根據所學知識的難度調整授課的節奏,在需要留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或討論時,就需要放慢課堂的節奏,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點,特別是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知識點梳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留足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和討論。
2.1 設立“小老師”的學習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小老師”的角色和小組組長的角色有點類似,在競選小老師的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通過競選“小老師”,也可以激發學生教強的學習意識,只有自己學習成績穩定,才能夠給別的學生提供幫助,而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又可以復習和鞏固知識點[2]。學生在“你追我趕”的學習環境中才能夠體味競爭和獲得知識的快樂。
2.2 設立“小老師”的學習形式,可以提高班級的教學效率。在“小老師”學習的環節中,被輔導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通過“小老師”的輔導,學生可以避免教師授課帶來的壓力與緊張,也更加容易將知識吸收。小老師的學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教師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個班級的教學中,整體教學的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對于可以優勢互補的學生群體間,通過互助學習的方式相互促進,互相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3 設立“小老師”的學習形式,增強師生之間的關系。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比較少,通過設立“小老師”的角色,教師可以通過“小老師”與班級的學生增進師生關系,與“小老師”的交流過程中也能夠真實地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小老師”可以充當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座橋梁,日常溝通可以通過“小老師”進行傳達,也提高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
3.1 利用分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小老師”的活動。分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團隊互助,優勢互補的學習方式,“小老師”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科目帶領和組織小組成員進行預習和復習。有些比較內向的小學生不太敢直接向老師請教問題,可以通過向“小老師”問問題的方式解決學習上的困惑。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等綜合因素進行分組[3]。同時,教學任務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來完成,需要學生進行操作或深入討論的章節盡量安排給小組成員自己討論與學習,這樣既節約了時間,有提高了效率。
3.2 通過選拔投票的形式競選“小老師”。由于“小老師”角色的特殊性,小老師既需要接觸其他學生,也需要跟老師對接學習情況。因此,在選拔“小老師”時,可以由學生進行投票,投出自己喜歡的“小老師”,由學生投票選出的“小老師”在學生群體中具有較高的人氣,也會贏得更多學生的信賴和喜愛,這樣的“小老師”在幫助同學時,合作過程也會變得更容易一些。同時,和教師對接學習情況時,教師也能夠更加清楚地分析班級的學習情況,針對整體班級學習情況再進行教案的調整。
3.3 注重培養“小老師”的品格。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競選“小老師”的角色,學生也會獲得一定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教師需要培養“小老師”穩重的性格,平衡小老師的責任感和驕傲感,要教導學生“勝不驕,敗不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培養“小老師”熱心助人,團價友愛的品格,帶動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班紀,這樣可以間接地提高班級的整體學習效率[4]。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小老師”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得教師擁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學教案。但教師也不能過度依賴“小老師”的作用,老師更應該注重發揮個人魅力,盡職盡責,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然后通過與“小老師”教學方式的有效結合,不斷提升整體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