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清
(福建省安溪縣感德鎮五甲小學 福建 安溪 362413)
小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其身體機能并不成熟,作為教師需要強壯學生體魄,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田徑運動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堅毅品格,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體育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成長特點,科學安排田徑訓練,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在田徑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明確田徑訓練目標,構建科學的田徑訓練體系。只有優化與豐富田徑訓練內容,才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小學體育教師應該樹立長遠眼光,合理規劃田徑訓練項目,使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達到平衡。
田徑訓練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實現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幫助學生緩解繁重的課業壓力,合理安排學生的課余時間[1]。田徑訓練與日常學習相輔相成,體育教師應該分配訓練時間,讓學生在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運動能力。在正式開展田徑訓練之前,體育教師需要開展調查工作,擬定科學的訓練計劃,并構建獎懲制度,對訓練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對訓練并未達標的學生進行懲罰。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訓練方式,并通過獎懲措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硬性標準得以落實。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樹立良好榜樣,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專業教學能力,傳授給學生前沿知識。現代技術與教育領域融合,改進了傳統教學手段,更新了田徑訓練方式,教師應該秉持生本教學理念,把握田徑訓練量與訓練強度之間的關系。
小學體育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需要對學生開展調研工作,捕捉學生對田徑訓練項目的需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科學制定訓練方案,將訓練方案精確到每一節課。在初期教學階段,教師需要開展柔韌性練習,引導學生拉伸軀干,增強學生的四肢力量。協調性練習必不可少,教師需要帶著學生做徒手操,使學生把握運動技巧。在中期教學階段,教師需要開展速度練習、靈敏度練習和耐力練習。速度練習與靈敏度練習的方法較多,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原地高抬腿跑,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短距離計時跑。耐力練習方法包括越野跑、變速跑等等,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在后期教學階段,教師需要開展彈跳力練習和力量練習,包括腰部肌肉訓練、背部肌肉訓練等,并引導學生抬舉杠鈴、拉伸橡皮條[2]。
小學生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開展田徑訓練時,必須調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達到二者之間的平衡。在小學體育田徑訓練中,教師應該根據訓練計劃調整訓練量,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田徑運動對學生的體能素質提出較高要求,教師需要評估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對學生開展專項訓練。教師可以科學制定訓練模式,不斷增強學生在田徑運動中的爆發能力。田徑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使學生在田徑訓練中有所收獲,必須凸顯訓練的結構性與層次性。在小學階段,體育課程相對較多,體育教師可以將一個學期作為訓練單位,并對學期單位進行分解,形成不同的訓練階段。在田徑訓練的第一周,體育教師應該適當加大訓練量。此時的田徑訓練應該以耐力訓練為主,體育教師應該提高訓練強度,提升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在這一周內,教師需要為學生介紹科學的田徑運動方法,使學生了解田徑運動項目,產生田徑運動興趣。在第二周和第三周的訓練當中,體育教師應該適當降低訓練強度,減少學生的運動量。此時教學重點應該放在適應性訓練上,體育教師需要讓學生適應田徑訓練的節奏,避免密集訓練造成學生出現運動損傷。在后幾周的訓練中,教師可以開展專項訓練,傳授給學生田徑訓練專項技術,使學生把握田徑運動基本知識點。在最后幾周的訓練中,教師應該開展模擬比賽,帶領學生進行比賽性質的練習,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3]。
小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個人體質不同,運動能力也呈現出較大差異。體育教師應該秉持因材施教的觀念,構建完整的田徑訓練體系,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在田徑訓練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部分學生出現了四肢酸痛的情況,一些學生體能較弱,甚至出現了肌肉拉傷。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是因為教師并未合理調控運動量、運動強度,田徑訓練并不合理。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安排不同的田徑訓練任務,凸顯田徑訓練的針對性,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田徑訓練收獲滿滿。比如,一百米加速跑在田徑訓練中非常常見,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全速跑,訓練量超過了5個來回,導致部分學生體能耗盡,對田徑訓練喪失熱情。針對部分體能素質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全速跑3到4個來回;針對體能素質中等的學生,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前八十米快速跑,在后二十米緩步跑,以此為基準堅持7到8個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