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江口鎮中心小學
農村邊遠山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經濟落后,條件差,居住分散,生源不足師資力量薄弱。但如果農村教學點能夠充分利用復式教學模式,因勢利導,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農村邊遠貧困地區經濟落后,人們居住分散,加上農村學齡人口減少,過去的大班額都變成了小班額,一些農村原來小學由于生源減少,學生都流動到規模大的中心小學,甚至有條件的流動到縣城學校,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因為路途較遠,或家庭條件限制只能在原來的學校就讀,這些學校就變成了教學點,教學點大都保留了低年級,一個班學生不多,甚至全校只有二三十個學生,這些學校一般教師也不多,有開展復式教學的條件。然而,因受傳統觀念的束搏,大部分人認為,復式教學效果不佳,因為一個教室里要坐兩個年級,上兩個科目的課,學生之兩相互干擾,勢必給教學工作造成困難,難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般貧困山區教學點由于教師少,大部分是一個教師包一個班,甚至兩個班的教學任務,一方面基層教育部門每學期都要進行統考,統考的科目就是語文、數學、所以評定一個教師工作業績時要看考試成績。于是這些學校的教師也就只上語文、數學兩門主課,雖然課表上門類齊全,課程開足開齊,但實際上忽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為考試而教,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的學生知識面窄,坐井觀天,局限性太大。由于語文、數學任務的繁重,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而且這些學生一下子從教學點升入規模大一點學校,高一點的年級,美術、音樂、社會、自然等科目基礎差,交往能力等也較弱,這導致他們行為上和同學不合群,造成心理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筆者認為在農村貧困山區的教學點應該利用班額小的特點拓展教學內容、開足開齊課程、按課表上好課,加強素質教育,發揮學生特長、豐富學生知識、不但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通過減少復式層次,增加活動課程,對相同的科目進行合并教學,如音樂、體育、舞蹈等,對不同的年級進行統一教學、分別要求、使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年齡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1.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學點學生人數少、教師在教基礎課的同時要抽出一定的課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深入淺出,利用兩個班學生年齡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兩個級并成一節課,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故事形式進行教育,潛移默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特別是開展把“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獻給自己”的“五心”教育。教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遵守法紀。利用學生扮演角色、創設情境等方式進一步貫徹教學內容,將校內校外環境相結合,使德育課真正成為樹造學生良好心靈的窗口。
2.教學點必須開齊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利用這些科目來拓寬學生視野,增長知識,培養特長,進行藝術創造和發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激發學生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利用這樣方式進行層次施教,效果將會明顯提高,而且減輕了教師在一個教室教兩個班的矛盾,有更多的精力進行編排、設計。如音樂、體育、美術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尤其是自然課,教師可以利用山區農村大自然的有利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實施了解、觀察、安排一些課外作業、并根據美術課、自然課的一些要求讓學生采集動植物標本,如樹葉、花瓣、小草、野花、石頭、蝴蝶等,并利用頭繩、布片、蛋皮等制做各種的動植物標本或工藝品,利用廢棄的瓶、罐、盒等進行小創造、小發明,班與班之間競爭,學生與學生之間比賽。勞動課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果樹修剪,嫁接技術等,進行勞動技能的培訓,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會勞動的習慣。
由于活動課的開展,能使學生在有廣泛愛好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特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不同程度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逐步養成排除困難的意志和毅力,養成良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強化科學知識,加強了勞動習慣。同時也形成了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給教學工作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內容,給學生提供了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空間,給校園增添了舒適、愉快,活潑,生動的新感覺,更好地完成了教學點的各項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