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文峰鎮尉家店小學
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當代的學生追時尚、追品牌、追明星的越來越多,追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總讓人感覺,在熱愛讀書方面,中國的孩子一茬不如一茬。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做學生閱讀的引路人呢?
開展閱讀教學,首先學校要給師生提供一個書香飄溢的空間。我校有230平方米的圖書室,可容納200人同時閱讀,存書有2萬多本,生均約20本。圖書室有專人管理,全天開放,可供學生隨時借讀;每個樓層都設有圖書吧,環境舒適,圖書豐富,學生課余時間可以自由閱讀;每個班級都配有書柜,用來存放借閱或交換的圖書;教室后面的黑板,可以隨時用來展示學生閱讀成果;校園的櫥窗、樓道中及墻壁、過道小黑板上,處處是讀書標語、名人名言、名人逸事;就連校園廣播播放的曲目,也都精挑細選了一些經典詩詞。校園書香彌漫,書聲瑯瑯,學生閱讀興趣高漲。我們相信,人可以造就環境,同樣,環境也可以造就人。
1.學會朗讀。《語文課程標準》中四個學段部分都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于永正老師曾說:“學語文的秘訣就是讀和寫,而朗讀能使人感受,感受文中人、事、物,讓文字在學生心中活起來。”怎么朗讀呢?筆者認為,先要讓學生會讀。用普通話讀,不錯字、不少字、不加字、不重復、不唱讀、不拖長音;詞與詞、句與句之間會停頓。總之一句話,能像我們平常說話那樣把文章抑揚頓挫地“說”出來。其次,要形式多樣地讀。自由讀、范讀、分角色讀、賽讀、齊讀、分組讀、默讀、瀏覽等。最后,要有層次地讀。初讀求正確通順;再讀知課文梗概;三讀賞好詞佳句;四讀悟感情道理。
2.學會動手動腦讀。朱熹說:“讀書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語文課上,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你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嗎?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啟發學生邊讀邊思考。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語文課上,我們要讓學生勤動手,會圈點勾畫,如圈出不認識的字,劃出文中精彩的詞句,深有感觸處寫上批注,摘錄好詞佳句等。當然,僅圈點勾畫還是不夠的,還要把寫再延伸。當學生學完《荷塘舊事》后,為了鞏固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老師可讓學生當堂寫一個動靜結合的片段,這就是寫的延伸。筆者認為,這節課后,大多數老師還會讓學生再進行一次《童年趣事》的習作練習。同樣,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會寫一篇用多件事寫人的習作;學完《翠鳥》,當堂少不了小動物外形描寫片段練習;《恩師難忘》一課學完后,以《我的老師》為題的習作是少不了的。
3.學會舉一反三地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兩個環節,即預習反饋和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中,老師根據所授課的出處、內容、主題、寫作特點等,組織相關閱讀資料,進行語文學科鏈接,巧妙地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例如,學完《荷塘舊事》后,老師又推薦學生閱讀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這樣一來,既加深了動靜結合的寫法練習,又拓寬了學生閱讀面;學習《鄭人買履》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韓非子生平資料交流、對《韓非子》中其他寓言故事進行閱讀推薦。這些資料讓課堂有了深度和廣度,讓學生聞一以知十,舉一而反三。
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除了開足語文課外,還應該專門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早讀和午讀,并要求語文教師走進課堂指導學生讀書;每天的課前或放學前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或經典片段;每晚家庭作業盡可能安排一些讀書內容,讓學生完成摘錄筆記。良好的習慣,成就人生,成功的教育,習慣先行。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就會逢書必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達爾文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成了偉大的生物學家;愛迪生從小愛做實驗,成了發明大王。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呢?不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學校或班級舉行經典詩文誦讀、作文競賽、讀后感征文、讀書匯報會、手抄報比賽等活動,評選出優秀的班級或個人進行獎勵,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每周進行一次國旗下的講話,社團可以組建閱讀組、手抄報組、演講組、故事組等,專門為文學愛好者開辟閱讀綠色通道;每一學期出幾期校報或班報來展出學生優秀作品,讓文學愛好者充滿自豪感;優秀的手抄報、習作、讀后感、摘錄筆記、活動照片裝訂成冊展出,增強學生閱讀的成就感;利用班級微信群、QQ群、家長會等向家長介紹學生作品和活動開展情況,增強大家對學校、學生閱讀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