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小學
很多教師經常感嘆,小學生年齡不大、經事不多,閱歷少、感受淺,致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時難免會無話可寫、無情可抒。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新興作文模式應運而生。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去接觸人群、自然和社會,意在豐富學生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傾注在寫作中,進而形成情意滿滿、個性飛揚的好文章。那么,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是怎樣具體應用的呢?
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創設具體的、多樣的教學情境,或是用生動具體、充滿激情的語言營造氛圍,或是用多媒體設備再現場景,或是通過角色扮演形成故事情境,或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觸摸,甚至是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走進社會,先去完善自己的內心感受,再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肯定文思泉涌,不再干巴巴地湊字數了。如,在寫《我最喜歡的水果》時,我讓學生們帶一個自己喜歡的水果來,在寫作之前,先是有目的地仔細觀察水果2分鐘,看看它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個頭是大還是小,是否散發著氣味兒,最后請大家品嘗它的味道,想一想:我為什么喜歡這種水果呢?通過這番動手操作,學生心里裝滿了對自己喜歡的水果的強烈感受,因為學生的個體體驗是不同的,寫出的文字也充滿著個性飛揚的獨特情感,再也不是“千篇一律”了,不僅辨識度極高,而且作文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升。
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開展情趣盎然、多種多樣的課內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感受,使其寫作時能有話可寫、有感可發。教師可以組織的班級活動有很多,如室內故事會、朗讀比賽、科學小實驗、特長展示等,還可以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常規活動,像是運動會、聯歡會、升旗儀式等,幫助學生去細膩地體驗,這樣在寫關于運動會的作文時,學生們對當時的氣氛、自己經歷的事都能娓娓道來,并且寫得生動形象、非常具體。這樣情趣盎然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寫作很有幫助,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豐富了學生的人生內涵。
小學生主要在校園內、教室里參與教學活動,場景單一,很多學生覺得生活每天都是一個樣子,有什么好寫的?但我們總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怎樣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感受日常生活,從相似的每一天中尋找點點滴滴的變化。如,筆者曾在班級中組織過“走路回家”的活動,即:條件允許的學生放學時可以不坐車,而是和家長一起走路回家。路上可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可看看周圍環境的變化,也可和家長溝通、交流,談談自己這一天在學校中的學習情況以及交往情況。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們周記的內容變得十分豐富:有寫“婀娜的柳枝”的,有寫“路邊的月季花”的,還有寫“馬路上辛苦勞作的農民工”的,更有寫“我發現了一個新爸爸”的,很多學生平時不會關注的點、不會觸發的情感都被挖掘出來了,不僅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喚醒了,情感厚度增加了,而且家庭溝通順暢了,親子關系和諧了,學生的作文素材也愈發豐厚了。
當學生在情境、活動和生活中獲得了情感體驗,他們急需宣泄,急需交流和表達,教師要給他們留出情感宣泄的時間和空間,即組織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課堂交流,讓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其他學生的觀點進行碰撞、思想進行交融,在充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基礎上調整思路、規劃結構,為構思成文、下筆寫作做好準備。如,在寫《我眼中的爸爸/媽媽》時,因為寫作之前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他(她)的時間是怎樣分配的,他(她)回家的狀態是什么樣的,他(她)回家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和他(她)認真地談一談或是去他(她)的工作單位看一看等等。學生的作文有了真情實感,文章自然能夠打動人。
體驗式教學法有效地應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各種情緒,在活動中體驗各種角色,在大千世界中發現點滴感動,在交流中互相分享,積累了素材,豐富了心靈,長此以往,必然能在胸中存有千言,下筆時洋洋灑灑,流淌出一篇具有真實和美感的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