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關子鎮中心小學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逐漸進入課堂,以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等優勢,打破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手段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他們的注意力維持的時間很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而適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適時創設教學情境,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學生對“線”的特征雖然了解,但在應用上把握不好。為此,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線”這個大家族一起參加時裝大賽,在展示漂亮的衣服之前,要求參賽的人員先展示自己的特點。首先線段自左飛入,并配上悅耳動聽的聲音:“我的身高是有限的”。然后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并配上悅耳動聽的聲音:“猜猜我是誰?我是射線。我有始點,無終點。我的身高是無限的”。最后,射線的開端無限延長,并配上悅耳動聽的聲音:“我又是誰呢?你們猜對了,我是直線。我無始點,無終點。我的身高也是無限的。”這樣的教學情境生動有趣,學生非常感興趣,他們注意力集中,有效加深了對“線”的特征的掌握。
現行教材容量較大,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要完成知識的傳授,又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還要顧及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提出了較大的挑戰。而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使得這一目的有效達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教材內容重新進行整合,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錄制微課對現有的內容進行補充,從而增加課堂信息的容量,加大教學的密度,當然也提升了信息的接收量,使得教學效率的提升得到了落實。
例如,教學“統計圖”一課的內容時,筆者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并告訴學生Excel的功能、用途以及運用方法。之后,筆者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特殊區分顯示,并引導學生比較、歸納,進而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應用了信息技術之后,一節課時就達成了教學目標。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顯然,小學數學課堂更應該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場所。然而,傳統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教學方法單一,使得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依舊是靜止的知識,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可以將抽象靜止的數學知識變成形象動態的畫面,促進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理解的同時,還使得學生隨時隨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學“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學生提出質疑:“百分數的分子是不是只能是整數?”筆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帶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找相關資料。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甚至有些學生還能列舉出實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教師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促使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符合新課改提倡的“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教學理念。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時應用信息技術,使之真正為教學服務。